如何与孩子处理好关系?如何培养一个温暖的孩子?
最近 在《得到》听书 听了这本书,也读了文稿,把触动比较深的知识点,节摘一下:
本书作者为你提出的最核心的答案,其实就是一个,您记住了,四个字,叫“结果选择”。什么意思呢,说是我们每个人啊,其实都是非常现实的,人类的行为规律,是按照一件事情的结果,来反过去组织他的行动,最终形成性格和人格,说的形象点,人类就是“结果的奴隶”。
孩子作为一种未成年的特殊人群,他们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是更加敏感和突出。一个孩子来到世间,请问,他到底是人性本善呢?还是人性本恶呢?千百年来,哲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其实,他既不本善,也不本恶,他只是按照“结果选择”,来被动的,干他该干的事儿。你给他什么样的环境,他就能干出、也只会干出什么样的事儿,孩子就是你的一面镜子。那么,这就要求我们,从跟孩子的交流、沟通、互动机制等等各方面,把这个结果选择给运用好。如果孩子落入到了负面的“结果选择”,那就坏事儿了。
人类办事的流程永远是:先有对结果的感觉,再有行动。你说,有没有反过来的,不这么投机的人,也许有,但作者说,这种人在千百万年的人类进化里,都饿死了,因为没枣吃嘛,就是被自然淘汰掉了——能够流传到现在的人类基因,都是符合“结果选择”行为模式的。
现在你懂得了这个,那么孩子,这种更加敏感和特殊的人群,他们只会把“结果选择”模式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丝毫不加掩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呢,其实根本没那么复杂,就是周围环境提供给他的“结果导向”一点点积累的。
比如:爱打人的孩子----偶尔打人,被关注到了,有存在感----继续打人----养成习惯;要反其道而行之。
与孩子相处的最大问题:强迫。
建议:
作者在美国开展了一项长期教学实验,就发现宽松的学习环境,其实更有利于提高孩子学习成绩,重点在于一定要培养孩子“选择学习”和“自主学习”这两个能力。
比如,家长和老师要认真设计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真正吸引孩子的学习注意力,不要让他觉得无聊枯燥;另外,还要引导孩子,让他感觉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有自我成就感、很酷的事情。这比强调成功学那套东西,要科学合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