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以人才协作之笔,绘就闽宁协作 30 周年新图景

9 月 11 日至 12 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率领福建省党政代表团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学习考察,在重温伟大长征精神的红色足迹里,在探访闽宁协作产业园的产业实践中,在两省区深化协作的座谈交流间,“人才协作” 成为推动闽宁协作迈向新征程的关键密钥。明年便是闽宁协作 30 周年,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唯有以精准为尺、以融合为要、以长远为基,方能让人才在闽宁大地上绽放更大价值,续写新时代 “山海情” 的精彩篇章。

精准选派,让人才供给与宁夏需求同频共振。人才协作的核心在于 “对症”,唯有摸准宁夏发展的 “脉搏”,才能让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代表团在固原市考察时,无论是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的特色产业培育,还是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的定向就业帮扶,亦或是银川闽宁产业园星汉智能科技的数字经济协作,都折射出宁夏在特色产业升级、技能人才培养、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的迫切需求。福建需以此类考察成果为依据,建立 “宁夏需求清单 — 福建人才库 — 精准匹配机制” 的闭环体系:针对隆德县特色农业深加工需求,选派农产品研发、品牌营销人才;围绕宁夏 “绿电小镇” 建设,输送新能源技术、智慧能源管理人才;聚焦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高端智造研发,对接机械工程、智能制造领域专家。让每一位赴宁人才都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 “金钥匙”,避免人才选派 “大水漫灌”,实现 “按需输送、精准滴灌”。

深度融合,让人才交流成为闽宁协作的 “连心桥”。人才协作不是单向的 “人才输出”,而是双向的 “价值共创”。两省区在座谈中提出 “加强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深度互动。一方面,要搭建 “线上 + 线下” 立体交流平台:线上可建立闽宁产业人才数据库,实现技术难题实时对接、项目进展同步更新;线下可定期举办闽宁人才对接会,组织福建企业家、技术专家赴宁夏实地考察,也邀请宁夏本土人才到福建企业挂职学习,让两地人才在实践中碰撞思想、共享经验。另一方面,要营造 “引才 + 留才” 的良好生态:宁夏需为福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便利,解决其后顾之忧;福建也可通过 “飞地人才” 模式,让宁夏人才在福建科研平台开展合作研究,同时给予相应的科研经费支持。通过这种双向奔赴的人才交流模式,打破地域壁垒,让闽宁人才在协作中共同成长,让两地产业在人才赋能下深度融合。

着眼长远,让人才协作成为闽宁共赢的 “动力源”。闽宁协作 30 周年不仅是成果总结的节点,更是未来发展的起点。周祖翼书记提出 “科学谋划编制闽宁协作‘十五五’规划”,人才协作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需立足长远、系统布局。要建立 “短期帮扶 + 长期合作” 的人才机制:短期可通过 “专家驻点指导”“技能培训班” 等方式,快速解决宁夏产业发展中的急需问题;长期则可推动闽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培养适应两地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比如共同开设 “闽宁协作特色专业”,定向培养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技术人才,为两地产业发展储备后备力量。同时,要注重 “输血” 与 “造血” 相结合,在选派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宁夏本土人才队伍,通过 “师带徒”“传帮带” 等方式,将福建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留在宁夏,让宁夏本土人才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 “主力军”。唯有如此,才能让人才协作持续发力,为闽宁协作 “升级版” 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实现两省区长期共赢、共同发展。

从六盘山下的红色传承,到闽宁产业园的产业兴旺,从两省区座谈的擘画蓝图,到人才协作的具体实践,闽宁协作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才的赋能。站在闽宁协作 30 周年的新起点,让我们以精准为导向、以融合为路径、以长远为目标,推动人才协作走深走实,让更多人才在闽宁大地上发光发热,共同书写闽宁协作更加辉煌的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