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首发】
星期二上午,刚上班不久,马小东就接到了妻子艾丽打来的电话。
“你可以请假不?孩子病了,发烧,上吐下泻,老师来电话后我就去学校把她接回来了。她没力气要我一直抱着,你回来我们一起带她去医院检查。”艾丽在电话里焦急万分。
“可我九点钟有个重要会要参加,上级工作组来调研单位后备干部培养情况,领导说任何人不得请假,你先打车去医院,会开完我马上赶来。”马小东自知理亏,心里着急,说话声音放得很低。
“开你个头,我看你都后备了十多年也没混出什么名堂,你就永远垫背吧……”妻子气冲冲地挂断了电话。
马小东愣在那里,紧锁双眉,拿手机的右手僵在耳边,“嘟嘟—嘟嘟—”的声音回响着,心里五味杂陈。他从农村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一步一个脚印,不敢有半点怠慢。
“马科长,到四楼会议室开会了,提前十分钟到会场,调研组一会儿就过来。”秘书小刘抱着资料站在科室门口,微笑着说。
“好!我马上去。”马小东带上笔记本,机械地往四楼会议方向挪动脚步。
来到会议室,椭圆形的桌子一边已坐了十几个人,他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右前方显示屏上“后备干部选拔培养调研座谈会”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他看了看左右两边的人,每个人坐姿笔直,表情严肃,都在恭候着上级工作组的到来。
参会人员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通过招考和人才引进、到单位工作三四年的年轻人,基本上是单位综合岗的和业务岗的负责人,像他这样在多个中层岗位轮换、已四十好几的人不多。他摸了摸日渐稀少的发丝,挺了挺腰杆,耐心等待着。
一会儿,上级工作组一行五人来到会场,单位领导在前面引路,满脸笑容。落座后单位领导逐一介绍,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最中间的带队领导发话了。“同志们,根据组织安排,我们今天来的主要目的是对单位后备干部培养情况进行一个调研,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充实全市后备干部队伍,把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作为县(处)级后备干部,有硬性条件要求,首先,政治要过硬,学历要达标,年龄在45周岁以下……”
“45周岁以下”,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马小东的心里,他从29岁起就知道这些“硬杠杠”,也是在29岁这一年,他就进入了单位的后备干部库。上级组织每隔几年会来单位调研,最开始他是积极踊跃发言的那个,后来参会的次数多了,比他年龄小、晚好几年当科长的人都陆续提拔到了领导岗位,他就不再发言了,全程陪会。
散会后回到办公室,他拉开抽屉放笔记本时,鲜红色、暗红色的一堆证件映入眼帘,像在抗拒和诉说着什么?他随手一翻,一本大红色的荣誉证书内页写着:“在全市理论知识学习培训中成绩优异”,这是他27岁那年在市委党校理论学习提高班获得的。32岁那年他又去中青班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有了“二进党校”的经历。
“脱贫攻坚先进工作者”“巡视巡察工作先进个人”“抗疫一线先锋卫士”“年度考核优秀奖”……大大小小的本本挤在一起。此刻在马小东的眼里尤为刺目,他用力合上抽屉,上了锁。
多年前的一些工作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现。
“小东,作为单位的后备干部,组织上重点培养的对象,基层工作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班子决定派你去驻村三年……”这是当年主要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
“小东,这次组织上来我单位推荐考察干部,同志们都知道你很优秀,但我们要讲政治,体现组织意图,你要有大局意识……”这是当年分管领导找他谈过的话,那年他37岁,以为自己是最佳人选。
“马科长,单位要选派一名政治过硬、综合素质好、能写会说的干部去参与市级巡视巡察,你是我们单位的招牌干部,领导决定让你去。”这是当年人事科长通知他的事,那年他40岁。
……
在许多重要工作用人时,他的名字永远排在单位最前面。每一次接到工作任务,他本来有许多理由拒绝,可他还是照单接下,全力以赴。
如今他已满46岁,在单位后备干部库里储备了十多年。这次调研会后,他被移出了单位后备干部库。
马小东摸了摸光光的脑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想着终于可以从后备干部库里出来,也许是一件好事,以后可以少参加会议少接受任务。
“叮铃铃……叮铃铃……”手机铃声又响了起来,他赶紧接听,妻子艾丽的声音像炸弹一样扔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