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但壬寅学制并未实施。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的特点:一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二是该学制分为三段五级;三是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四是该学制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附件一: 武训行乞办学
武训(1838-1896)以赤贫之身行乞兴学,最终设学三州县,赢得“乐善好施”的美名,成为倍受关注的“孝义”人物。武训是晚清鲁西北地区的一位农民,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咸丰九年(1859),21岁的武训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伟大"计划,到各地去行乞集资。光绪十四年(1888),武七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附件二:晚清,中国社会办学情况
晚清出现的新式学堂主要有3种类型:第一类是由外国教会创办的学堂,它们出现最早;第二类是由清政府开设的近代学堂;第三类是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及各种民间团体创办的新式学堂。
1、清政府兴办新式学堂是从1862年创设京师同文馆开始的。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共举办了这类学堂20余所,以培养外语人才、军事人才和技术人才。
2、李鸿章的嗣子李经方(1855~1934)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始称“庐州中学堂”(世称:小书院,现合肥九中所在地),是合肥地区最早、历史最久远的一所新式学校。1903年庐州中学堂基建,1904年正式招收学生。
附件三:清未,浙江新式学堂开设情况
浙江省为东部沿海省份,新学的开办也较一般省份为早。新式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据浙江提学司统计,1908年该省75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共有各类新式学学1413所。
1、鄞县士绅自办小学堂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蜜岩应维清先生创办愈愚学堂,应松阳先生创办蜜山学堂,此两所小学堂于民国三年(1914)合并,定名为蜜岩小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鄞西热心教育人士借用高桥三成庙卫济祠祠产创办卫济学堂。二十六年(1900)在长庚庵办宁波府女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颁布《钦定小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宁波知府高英在江东七塔寺旁、湖西竹洲、西门外文昌阁、西河沿文昌殿创设东城、南城、西城、北城4所小学堂。同年,鄞县监生石志湘在鄞南石家创办存义学堂。鄞西冯丙然在后仓冯家开设敦本小学堂。玛瑙镇财神殿也开设崇敬小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又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后,有一批书院、书塾、义塾和义学改办为小学堂,鄞县新办学堂就更加多了。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县有高等小学堂1所,学生57人;两等小学堂15所,学生599人;初等小学堂62所,学生1944人;半日制学堂1所,学生15人。三十四年(1908),新办甲南学堂、国粹小学堂、庶德第二初等小学堂、育德农工小学堂(第二所)、显承初等小学堂和简易识字班,并改柳汀义塾为柳汀两等小学堂,改敦本义塾为敦本初等小学堂。
2、上虞凤山两等学堂在北乡驿亭镇,由李氏私立,为晚清末年创办的小学堂之一。乙巳(1905)之秋,科举既废,诏命改良,当今急务,首重学堂。丙午(1906)孟春,邑有李母张太夫人,深明大义,有钟郝风。慨本镇人材缺乏,实由新学之不明。愿将七旬寿筵捐助,以为提倡之资,独命三子李君拱薇捐金创办学堂。……”
3、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青浦籍人士钱学乾先生在晚清废科举,兴新学的影响下,腾出县后街东护弄西首自家的一间民宅,创办“城厢私立具体初等小学堂”。“具体”二字出自成语“具体而微”,其寓意为办学条件大体具备而规模微小。建校时仅有1个班10余名学生,聘请顾松门先生任教。授课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极少涉及新兴的社会、自然学科。学堂房舍陈旧,又无场地,学生户外活动只能在小院子里进行,办学经费由家长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