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晚上,在读书会上,我们读了卢勤老师的一篇“放飞孩子的梦想“。
大家都很开心地畅谈自己的梦想,有一位妈妈带着迷茫的表情说:“我的梦想还是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不过我想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应该是所有家长的梦想吧,问题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你心目中的优秀呢?
我认识的一些家长是这样培养孩子的:
有的孩子天生有财商,他会在班级里倒卖东西,有可能是未来的商界领袖,父母却认为不务正业,把孩子骂了一顿;有的孩子喜欢打球,有可能是未来的球星,父母怕影响学习,每次都把孩子的球扎破扔掉,为了怕孩子放学偷偷去打球,每天放学掐着点把孩子带回家写作业;有的孩子电子游戏打得出神入化,是未来IT人才,父母把孩子送去电击,强行戒网瘾,把孩子精神整出问题。
这些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初心无非是觉得孩子做的是错的,他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培养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孩子,强行把孩子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上拉。
我记得小时候,我喜欢画画,老师经常表扬我画的不错,还曾经请我去他的美术班做助教。我爸认为画画不能当饭吃,没前途。我偷偷画,他每天下班回来,都会把我藏起来的画搜出来撕掉。他认为画画的人是会饿肚子的,因为他们工厂里有一个会画画的人混得比较差,他就形成了这样的认知。我个子高,老师选拔我参加篮球队,父亲也不肯,认为又会受伤又没办法挣钱;我被挑上参加汕头市的射击队,父亲也拒绝。父亲对我的培养目标,就是长大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曾做好了让我去他工厂顶职的准备。后来,改革开放了,一个手脚麻利能够拿计件工资的女车工,也是他心目中的优秀人才,很让他羡慕,因为他不知道一个女孩子还能有其他更好的发展渠道。
我们想培养什么孩子?我们处于现在,孩子属于未来。未来怎么样,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智慧不够,怎么可以去引领?你按你的想法培养的孩子,将来有可能已经没有这个职业,或者这个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社会在发展,有些新的职业产生,有的职业消失。柜员机代替了银行工作人员,富士康也用上了机器手。大学会不停出现新专业,有的专业不合时代需要就停止招生。
记得我的孩子小时候,一开始玩电脑和手机,我也是不认可的。后来,学校很多工作都要用到电脑和手机,我不得不向孩子们学习。我们现在的很多职业,父辈是不能想象的。现在很多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一台电脑或手机,微商电商大行其道,没有手机很多事情都干不了,家长却在为孩子喜欢手机担心。就像我现在用手机在写简书,在我妈看来,也是在玩手机,不认为我在工作。
时代在发展。几十年前,我爸曾经因为生了两个女儿而觉得人生无望。担心煤炭没人搬,重活没人干,老了无人养,去世了无人拿香炉(潮汕习俗,女人不能拿香炉)。
后来事实证明他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送气上楼(或煤气管道),快递上门。灯泡坏了打个电话,电器店的大哥就上来了。父母住在女儿家几十年,亲戚朋友羡慕得不得了,没有传说中的亲朋要嘲笑。老人家去世了,指导做丧事的师傅居然说女儿也可以拿香炉。
佛教强调“本具自足”,孩子身上带着我们人类进化几百万年藏在基因里的智慧,他绝对能够照顾好自己,发展好自己。就像一颗种子,只要有合适的土壤、阳光和空气,他们就能茁壮成长。有的孩子是向日葵,有的是仙人球,他会长成他本来的样子,你只要去欣赏去爱就好了,请您不要按你的认知去跟他们较劲。
我们怎么能决定孩子的未来?父母要做的,就是提供良好的土壤,随时按孩子的需要提供帮助,给他们很多的爱,然后静待花开。
如果你确实想做点什么,我想我们就做最好的自己吧。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空间,给他们一个榜样。多学习,做智慧父母,不去干扰孩子。
孩子变得优秀,应该是他们的梦想,而不是父母的梦想。
最后,想送给大家一首诗:
你的儿女,
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