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是一个会意字,小篆字形从廾持戈。两手持戈,本意是警戒和戒备。
众所周知,一个人生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识别环境,知晓哪些是危险的和不好的,适度保持警戒和戒备的心理。但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其间充满了各种诱惑,让人忍不住要去尝试和触碰。所以,即便已经长大成人,我们可能仍然需要面对戒烟戒酒戒毒戒赌等各种难题。
吸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类行为。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至1800年就有人类吸烟的记载。人类最早是怎样学会吸烟的?为什么它会让人一旦接受就欲罢不能?尽管现代科学和医学实践早已明确证实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尽管环保组织不断地提出禁烟倡议政府部门不断地推出完善公共场所的禁烟措施,数以亿计的烟民仍然前仆后继势不可挡。没有抽过烟的人一定非常好奇,吞云吐雾的烟民们,他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一种说法是吸烟有助于思考,甚至有助于灵感的闪现。人们可以看到的是,的确有伟大领袖在大决战的紧要关头不停地吸着烟,的确有天才作家在创作时不停地吸着烟。很显然,吸烟的生理刺激和行为本身为个体提供了一种特殊状态。我们可能到今天都无法清楚描述和解析这样一种状态,但是它是确实存在的。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一旦获得就让人流连忘返。
烟瘾,酒瘾,毒瘾,赌瘾,等等,都可以把人带到一种特殊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人越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越是容易放纵自己,把自己投入到那种特殊状态里面,试图逃避现实包裹自己。这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内容和范围要宽广得多。有的人为游戏痴迷,有的人被情所困,有的人被权力欲望驱使,其实都是人生的一种特殊状态。人总有清醒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这个状态有问题,但却总是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一旦陷入就很难解脱。所以,人的一生,时刻保持警戒和戒备是多么难得。你不能守住自己的初心,就随时都有可能丢失自我。
戒的另一层意思,是革除不良嗜好。在佛教律条里面,则有更为严苛的要求,泛指禁止做的事情。在世俗的眼光中,佛教律条规定的很多禁忌,显然还算不上不良嗜好。例如八戒中的不坐高光大床、不习歌舞伎乐,对俗世来说的确算不得什么。但是对于修行二字来说,很显然戒规是必须可少的。任何一种行为,都相应地对应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不能为自己的行为划定一个边界,定向的修为就很难实现。不说得道高僧的修行,王阳明龙场悟道也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完成的。究其根本,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弃才能有所得。样样通样样都稀松是一种状态,更多地执着于一事一物不能自拔,类似于玩物丧志。在任何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未必是最聪明的那个人,但一定是最专一的那个人,是给自己划定了很明确的边界的那个人。而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人生要掌握主动或获得新生,也需得从戒除一些不良嗜好和习惯开始,让自己的精力可以集中在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方向。
“戒”字,在古时候是与“界”字通用的,意思就是边界。一个人的一生怎么度过,当然与自己的个人天赋、生存环境、兴趣目标有关,但能否给自己划定一个合适的边界也是非常重要的。舍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智慧,一如围棋,越是贪大越不能得。好大喜功,好高骛远,纸上谈兵,德不配位,突破了能力的边界,必然造成难以驾驭的后果。
戒,警戒和戒备,其实是每个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戒,戒除不良习惯,其实是每个人清理门户自我更新的一种方式。界,边界,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边界,这是我们面对世界的底牌,也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