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母亲节后。
母亲在我们姐妹三一路成长中的陪伴、引导,都不是一通电话、一捧花、一段只言片语能够表达的。她永远是我们生命里的骄傲,是我们在外飞翔的后盾,是我们精神的港湾。
已为人母许多年的我,时时想起母亲这个角色,我自觉我不及我母亲的许多分之一。
母亲是父亲庄稼上的好帮手。
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小学还未毕业就开始了她的工作生涯——劳动。屋里屋外大小活计无一落下,起早摸黑又全年无休,积攒了一手干活的好经验。有了母亲这个顶级帮手,我们家那些庄稼地里的农活,干得又快又好。
可能你觉得,农民就是在下种和收割的季节会繁忙一些。我们家却不这样,在下种和收割的季节那肯定是忙得飞起。在其他的时间,父母亲依然是忙得脚板不沾地,可能又会问了忙什么呢?忙各种手艺,挣个三瓜两枣补贴家用。
有了母亲这个干活的好助手,父亲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寻找其他挣钱的活计。
母亲是我们三安全的护航人。
我们姐妹三陆续长大,在村子里读完小学,就要去镇上读中学。镇上离家稍远,上下学的路爬坡上坎、蜿蜒曲折、穿林过河、荒寂无人。父母忙于农活,根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送我们到学校,全是我们自己背上一周的所需物品(衣服、米、咸菜、书本)步行前往学校。
每次从家里出发时,都少不了母亲的一翻念叨。走路的时候认真看路,以免摔倒;路上遇到陌生人(其实大多数时候一路上很难遇到人,虫蛇倒是偶尔会遇上,从脚背上窜过,惊得心脏砰砰直跳),不要随便搭讪,要多观察多思考;在学校里面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们到处追逐打闹;同学相处要注意距离感,特别是男生;周末放学了学,就赶紧回家,不要东游西荡。这些确实是处在中学阶段的我们,不会重视的,可能还会认为家长的担心是多余的。回头去想想这些念叨,其实每一句话都不可缺少,每句话都饱含着母亲对儿女的牵挂。
母亲是我们离家远行的送行者。
姐妹三也没有辜负父母的辛劳,都攒劲儿考上了大学。当我们要背上行囊赶赴远方读大学时,母亲早上5点过就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饭,即使材料有限,母亲准备的早饭也是丰富可口。一直给母亲说,不用起那么早做早饭,不过母亲总是说,就这么一顿饭,也累不到哪里去,你们在路上赶公共汽车,也不是说赶就能赶上的,万一赶不上车,站在路边等车,肚子饿了不好受。
哪里就是一顿饭、不辛苦这么简单呀!是我们要离家远行时,母亲把不舍融进了这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点滴里。
就算我们安家立业后,有了自己的代步交通工具,每当回家离开时,母亲也都是早早地起床,为我们做早饭,为我们准备家乡物产,大到鸡鸭鱼肉,小到葱花蒜苗。母亲看着装得满满的后备箱,往往还会思索有什么东西没有装上。
母亲是我们在远方打拼的支持者。
那一年,我告诉母亲我怀孕的消息,母亲和父亲一商量当即决定来我工作的城市陪我待产。这一陪伴就是七年,生孩子前,帮我买菜做饭,陪我散步;孩子出生后,帮我带孩子,买菜做饭洗碗。常常告诉我说,这些事都不复杂,我能帮你做就帮你多做一点,你好好地上你的班,工作不容易。是啊,工作不容易,如果没有妈妈一路的陪伴协助,那才叫真正的不容易。
高三是学生12年打拼的收官年,不仅是高强度烧脑子的一年,也是情绪容易起起落落的一年,更是身心俱疲的一年。侄儿高三,姐姐姐夫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督促侄儿复习,想在一日三餐上给侄儿一些改善,但分身乏术。姐姐和母亲一商量,母亲便爽快地答应,带上自己的行装,来到姐姐工作的城市,操持起来侄儿的一日三餐。
母亲已年过古稀,身板也不再那么硬朗。想带她出来和我们一起住着或者四处走走,他都一一拒绝。她觉着不能帮着我们些什么忙,我们工作按时上班下班,偶尔加班,反而会给我们添些麻烦。经常电话中,会关心我们的健康,会提醒我们注意安全,会叮嘱我们好好地工作……
每逢节假日,都会询问,你们什么时候回老家?也总是会自我回答,如果忙就不用惦记着回家。
对于晕车的我来说,回趟老家确实有点老火,好在交通方便,道路平整,不会遭太多的罪。寒暑假必回老家,带着乐宝呆上一周,陪着父母亲拉开慢悠悠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