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薛侃录》纸质书P070-077,通过薛侃与阳明先生之间的对话来了解阳明先生对很多事情的看法。
摘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内容来做拆解。
1.关于“持守志向”。
薛侃说,持守志向就像一个人心痛一样,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在痛的感觉上,也就没有别的心思去关注其他闲事闲话了。
阳明先生说,还是要先了解心的运作,所用功夫才有着落。如果是用蛮干的方式死守志向,在功夫上又可能出问题。
2.关于德行的涵养和学问的研究之间的关系
阳明先生说,人应该明白学习之道。学问的深究,也是修养本性。当然,人们有时候分不清私意和天理,其实还是志向不够真切。
3.关于求学。
阳明先生问大家求学的功夫怎么样,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尽相同,要么只说表象,要么只说效果。阳明先生更加强调用功是否使为善的心真切。如果我们为善的心真切,见到了善,就会向着善而去,有了过错就改正,这才是真切的功夫。如此一来,私欲就日益减少了,天理也就日益光明了。
4.关于圣人的差异。
有人不明白,人们通过学习可以成为圣贤,但明明有人在才力上有所不足,却同样被称为圣人?
阳明先生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因为他们的心纯为天理而不夹杂丝毫私欲,犹如精金之所以为精金,只因为它的成色充足而没有掺杂铜、铅等。只不过圣人的才力有所区别,就如同金的分量有轻重一样。
所以我们要明白,圣人的根本在于要合乎天理,我们应该从天理上下功夫,而不是只求从外在去钻研、考究和模仿。我们努力成长,只求每天有所减少,不求每天有所增加。减少一分私欲,就又恢复了一分天理。
5.关于善恶。
天地万物本来没有善恶之分的。所谓的善恶不过是由人心的好恶滋生出来,所以从外在形式上着眼善恶是不恰当的。
无善无恶是因为天理本来寂静,有善有恶是因为情绪顺时变幻。不为情绪的变化所动,就是无善无恶,可以称为至善。
圣人的无善无恶跟佛家主张的无善无恶又不一样。佛家主张无善无恶,一切都不管。而圣人主张不要从私欲出发而可以生发善恶,不为情绪所动,但遵循先王之道,达到极致,自然能依循天理,就能“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意思是人类在获得自然界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条件的同时,更要竭诚辅佐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生命的目的。
这种思维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对自然界法则的尊重和人类能动性的发挥,旨在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使大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
一言以蔽之就是,善恶自在心中,遵循天理即为善,为情绪所动即为恶。物本身没有善恶,只是心的运作生发善恶。
6.关于求学。
阳明先生说,做学问必须有个根本的宗旨,下功夫才有着落;即使做不到从不间断,也可以像船有舵一样有正确的方向。
此外,求学要避免“惟患夺志”,即最担心失去志向。为了父母而参加考试就会妨碍自己真正的学习。这点放在我们当今社会也是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