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设计课中的分享,补充和完善了一些内容:
1 有关建筑体验
2 基于用户需求的建筑设计思维模型
1 建筑的体验
2 基于用户需求的建筑设计思维模型
如何将建筑设计与人的感官体验结合起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
在设计方案深化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的问题,而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将人对建筑的需求进行细化和分析,提供一种思维模型,方便进行设计深化与决策。
——许昊皓2020
马斯洛需求层次
第一层:生理需求
从5种人的基本感官体验入手进行分析,人对空间的感知,一定是综合的体验,这里所反映的仅仅是最基础的需求,空气、食物、水等等,而综合的体验我们将放到更高层的需求之中。
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
味觉
设计中的回应:
阳光、空气、水是如何在你的建筑中流动的?建筑中主要的空间将是何种温度、颜色、材质?与自然如何接触?
第二层:安全需求
安全性:结构设计安全,使用行为安全。
舒适性:流线顺畅,基础功能需求;
第三层:归属的需要
连接感:促进社会交往,与人连接、沟通
场所感:曾经发生的故事经历与情绪(美好与痛苦…)
第四层:尊重的需要
仪式感:高自尊空间,里程碑、庆典
认同感:空间符合社会文化背景,场地特征
荣耀感:空间符合身份特征,历史传承等
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长性:有空间潜力,适应与解决当下与未来的问题;
欣喜感:回应精神需求,给人惊喜,获得洞见,激发创造力;
纪念性:反映和拥有意义深远的目标;
设计中的回应:
- 空间的秩序与美感
- 空间中行走的叙事体验感
- 建筑细节的高品质与文化的一致性
- 舒适自在的功能要素(家具、设备)
这座建筑是如何思考这些进阶需求的?这里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仪式?有没有可能与心灵对话?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设计方案在这些方面有亮点么?
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难点和误区:
难点1:体验的“人们”过于宽泛,不够具体;体验的主体一定是具体的某一身份的人群
策略:要把这些体验感转换具体到某一特定的人群,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也可以加入一些设计师的想象(提供额外的高阶体验)。具体的人可以是学生(不同年级阶段、男生女生,本校学生,外校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游客/外来的访客?老师?外国人?青年人?老年人?不同的人群的主要体验需求不同
难点2:如何把仪式感、纪念感等高阶需求视觉化、空间化,转化成设计中的空间体验要素,让人“感知”和“得到”?
策略:建筑师自身的设计经验、知识要素储备不足,多去体验,参观不同类型的建筑,真实参加不同类型的活动(仪式?典礼?音乐会?健身?做实验?),学习其使用和设计经验;学习利用恰当的媒介去传达这些需求;
一些需求是临时的,比如集会、音乐会、结业典礼、颁奖仪式,但是也是必须的,如何结合临时需求与长期需求?
空间体验要素(媒介要素):5感+时空流动+情感记忆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时空流动(尺度、比例、韵律、光)+情感记忆(喜怒哀乐)
多维度思考和综合设计建筑。
难点3:空间体验不仅仅是室内空间
容易把设计空间体验简单理解为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忽视了对建筑外部体验的设计。
策略:室外空间同样也是空间体验,感受的尺度更大和需要运用的元素更多,室内外转换、与景观元素的结合。注意到外部空间体验也是整体空间体验的一环,考虑不同尺度下的空间体验和对建筑物的认知水平。
城市尺度的外部空间体验(建筑外观)也是一座建筑需要考虑的。它需要考虑人对城市、景观、标志性的空间认知。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思考建筑: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214537/
建筑体验: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16832/
肌肤之目: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16146/
建筑氛围: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835810/
《肌肤之目-建筑与感官》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