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请开门》,作者张维扬,一名心理分析学博士,一名潜心研究、深耕于心理及情绪领域的咨询师,一个聆听和见证无数人生命中的困顿与苦难,然后帮助人拨开迷雾、品尝生活的温暖的人。
整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其所有的内涵有值得寻味,就如同看得见河里的鱼儿穿梭游走,其实是因为河水清澈见底。用作者的话说,比起一次阅读,这本书更是一段旅程,不同于自然风光,这段旅程中,我们游历的是自己的内在。
一、 情绪,是生命存在的见证
情绪,是人感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经过人体的反应系统,产生的一种感知反应。
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带我们切实理解这个过程。一个人将手伸进冰凉刺骨的水中,“手对水温的直观感知”是纯粹的感觉,“冰凉刺骨”是感受,人因为手骨受凉,想到“受凉伤害骨关节,可能会有患关节炎的风险”,这又是人根据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所分析出的观念,进而为此感到焦虑、恐惧,这是最终的情绪。这也是作者提出的情绪反应系统:感觉、感受、观念、情绪。
至此,我对情绪重新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是对自然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用作者的话说:情绪是生命存在的见证,它将身体与外界链接。无论一种情绪让人舒服还是让人难受,都能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鲜活的生命力,感受到自我。
二、焦虑,可以触发有效行为
就如同我们说“五味陈杂”、“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不同的人生体验一样,情绪的正负也无可避免,正面情绪让人感到舒服,充满希望,负面情绪让人难过,心如死灰,无论怎样,情绪既然产生了,那就一定有某种特殊的作用,支撑我们发展、进化。
焦虑,已经逐步成为在这物欲横流中奋力生活的年轻人难以逃避的糟糕了,我们紧张、愤恨、崩溃,倍感苍白无力。通过本次的“情绪之旅”得知,其实焦虑恰恰是触发有效行为的关键点。作者总结了三个焦虑的特性:一是未来指向性、二是对不确定的抗拒性、三是逃避性,简单地说,焦虑源于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失控感。
那如何缓解焦虑呢?首先承认它的客观存在,我个人建议是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感受这种失控感,也是感受自我存在,想哭就哭一哭,想睡就睡一睡(但注意度哦~)。其次我们要找到有效边界,比如向自己暗恋的人表明心意,有效边界内的事情是:自己要不要表明、如何表明,而对方会不会同意这件事情,就是边界以外的事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减少无用焦虑对自己的消耗。最重要的,就是付出行动,光有想法和谈话,终究只能是一场空。比如第二天有一场重要的谈判会议,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仔细检查会议文稿,然后好好休息,确保自我状态饱满,而不是一味担心能不能成功而彻夜难眠,这不是不战自败么!
由此可见,即使是负面情绪,也是有它自己的使命与作用,也是自我升华的一条路径。当然,作者还提到了其他情绪的作用:抑郁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情绪,愤怒在修复人受阻的连接,悲伤能帮助我们回归内在……
三、情绪,始终与我结伴而行
情绪说来就来,不打招呼,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哪怕腰缠万贯、位高权重,也逃不过抑郁带来的低迷,或者捉襟见肘、位卑言轻也躲不过恐惧的困扰……那,该当如何?该当,与情绪相处、与自己和解。
去吧,去察觉情绪,察觉自己,这比什么都重要。当身体触碰到一件事物,就客观的感受,水的温度、菜肴的味道、同事的声音等等。我们大可放心,身体的反应系统自然会带给我们相应的情绪,炎热天气触碰凉水自然有心旷神怡的喜悦;本就具有挑战的任务再碰上老板冰冷的语气,自然会有不安的焦虑;饥饿难耐但闻到发馊的饭菜,谁都挡不住愤怒。
接受,既然情绪来了,就接受它,接受自己。本书中将接受情绪分为三个层次,即忍受、接受、享受。忍受,其实是接受的前期被动状态,即放下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抗拒;接受,是缓解情绪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本质是认同甚至臣服于事实;享受,是一种超越,这个时候人会跳出原有的反应模式,进入一种客观中立的状态。
表达情绪,即释放情绪,放生自己。情绪的本质是一束能量,需要一个窗口去释放。表达情绪的原则是:尊重感受的同时,但不被感受所淹没。比如一个愤怒的人,他可能会破口大骂,甚至脑子里已经盘算了怎么“报仇”,此时不妨让他尝试表达自己所察觉的内容,以此让他明白自己之所以有消极的想法是因为非常难受,他就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目的并不是施暴,而是摆脱痛苦。“表达”不仅仅是语言,也可以是行为、是艺术等。比如:在悲伤中的人可能会听一首歌、喜悦中的人或许会跳舞、雕塑家会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愤怒、失恋的姑娘需要独处重新找到自我……
无论好坏,每一次情绪,都是感受自我、感知生命的一次机会,清楚的知道自己所感、所想、所要。但愿我们每一个人能对自己敞开心扉,坦然面对自己的情绪,承认它、接受它、并利用它。生活已经如此艰辛,我们何不与自己和解,放自己一条生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