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孩子们一起上完了《核舟记》第二课时,在学生疏通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这也是我对《核舟记》这类文章深入解读的第一次尝试。上完之后感觉酣畅淋漓,课堂也解决了我解读文本时的疑惑,第一次体会到教学相长。
先说一说教学过程吧!
一、齐读课文
二、品核舟之“奇巧”
1、让学生裁剪作业本纸的1/16大小来折一只小船,并根据课内容在船上画核舟的事物,边画边数一共有多少件?
学生说共53件,很多人都没有画完,因为地方太小了。
这时候我出示考证数据:八分有奇是1.96厘米啊,二黍许是0.49厘米。
学生惊叹。我问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技艺灵怪矣哉!
然后问王叔远的奇妙还表现在哪里?
学生小组合作,模拟船头和船尾的人物。
小组展示交流,老师点一个人,学生读写这个人的句子。
学生体会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有学生就说人物各具情态,惟妙惟肖。
明确:这是奇巧的第二个方面,人物刻画入微,惟妙惟肖。
我又拿着纸船说魏学洢拿到这个核舟的时候,它是一个静态的物体,但是在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幅动静相生,怡然自得的大苏泛赤壁景象,这个景象体现了作者构思的?
学生说精巧。
构思还表现在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船头的苏轼,船舱中的字,船尾的横卧一辑,学生逐步掌握了核舟的主题。而据学者研究,苏轼先后两次游赤壁时还从未见过黄庭坚,只有书信往来;当年佛印并不在赤壁一带,而是远在长江下游的润江(镇江),因此这三个人真的不可能真的同游赤壁。
明确:这个主题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得来的,所以艺术离不开想象,文学的欣赏也离不开想像。
如果你就是当年的魏学洢,拿到这个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你会想到什么?
真是奇妙呀!真是让人惊叹呀,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这些感叹,让学生体会,然后进一步理解文章最后“技艺灵怪异哉!”的感叹,让学生反复去品读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感受作者对核舟的赞叹之情,进而赞叹明代手工艺品!最后升华为对祖国丰富文化的热情赞美。
由此可见,本文其实是对王叔远技艺精湛的赞叹,那这就是一篇记人的散文,这样来说的话,作者在写王叔远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直接抒发赞叹之情,有间接抒情吗?
通过议论抒情。
通过描写抒情。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又用的是什么描写?
间接描写。通过描写王叔远雕刻的一枚核舟来表现他雕刻技艺的精湛。
三、赏说明之高妙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作者魏学洢的高妙,他在介绍这个核舟的时候,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又是一篇说明文。我们就要去涉及到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还有说明文的语言。
1、理清说明顺序,有学生直接说道船头船尾。我说按理来说,我们是船头,但是作者在写的时候却把船舱放在了第一位,原因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理解船舱是小舟的主体部分,从视觉冲突上来说是比较鲜明的,所以先写船舱截次呢;其次,船舱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又介绍了苏轼泛舟赤壁的背景,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所以把船舱放在开头来写。那么这种写作顺序就叫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按照作者的目地安排的,使得说明对象层次分明。
2、体会说明语言说明方法,本课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呢?
列数字
举例子
引资料
还有一种说明方法摹状貌。
我说这种描摹人物的神态动作的语言,在说明文里面就叫摹状貌。看来本课说明方法多样,达到了生动说明的效果。
3、那说明文的语言呢?学生看62页的第三题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性。
教学反思:
1、教学解决了我的备课困惑。解读文本时我原先是有一些疑惑的,比如王叔远的奇巧表现在哪里?
经过这样一分析的话,也就非常明确了:
小小核舟事物多
人物细致又形象
静态事物动态化
主题明显又突出
再比如,我老以为“居右者攀右趾,若啸呼状”,这个我不知道“攀右趾”是什么意思,竟误以为是在抠脚,老是感到这个动作比较奇怪。今天学生一表演,我知道了,其实就是翘了个二郎腿,仰天长啸,神态是非常轻松愉悦的,学生的表演解开了我的疑惑。
2、教学时我从王叔远雕刻的角度和为学一写作的角度,两个方面来解读文本,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有了一个更加深刻清醒的认识。
3、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是比较高的,原因在于我是设置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就是折纸船,让学生在尺寸之间去展现大苏泛赤壁的广阔画面,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体会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妙和灵怪。
第二个活动是小组表演船中无五个人,学生展示时,大家跟着念写这个人的句子。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逐步理解了作者描摹的细致,学习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第三个活动就是让学生化身为魏学洢,运用现场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表达对核舟的赞叹之情,然后让学生读作者的直接抒情句。只是我当时可能太专注了,以至于忘了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为什么要刻大苏泛赤壁呢?他的雕刻技艺怎么就这么高超的呢?当时就觉得学生考虑不再我预设范围内,有点急,就直接引导了,殊不知,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一些。这些问题其实我可以鼓励学生课下的时候再去思考。另外,如果能够对大大苏泛赤壁的事情有所了解的话,在课堂上,去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也可以丰富课堂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为苏轼圈粉。
这节课,也让我感受到设计与实际的不符,特别是学生回答问题。现在想想,我的问题可以是你会怎么赞叹王叔远呢?学生也许不会跑偏。所以问题设置要具体而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