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的观点与论据来源于笔者于中国苏州三年间运营儿童图书馆的探索、观察与思考。21世纪以来,随着大量优秀世界图画书的引入,中国儿童的阅读世界像打开了一扇窗户。在此之前,儿童阅读领域处在一个迷茫的阶段,传统经典的阅读之外,儿童还该读些什么?还有哪些可读?如何让家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图画书的翻译引入,涌现了许多热衷于阅读推广的阅读推广人及阅读推广机构。除了推荐童书、阅读指导、组织读者与作家互动,作为一个专业的阅读机构——图书馆,还有哪些事情可以进一步探索?
笔者创办儿童图书馆以来,在进行一些相对传统的阅读推广工作之外,尝试将戏剧,尤其是偶引入图书馆,与阅读推广结合。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为什么要将偶与阅读推广进行结合以及偶对于儿童阅读兴趣的促进作用。
将童书中的故事改编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偶剧,以微剧场的形式呈现。操偶人及被操控的偶不再只是进行艺术表演,在演出过程中注重与观众的交流;而观众,也不再只是一个被动观赏的角色,而是像参加一场故事会,在观看戏剧的同时,不知不觉被带入其中,甚至成为演出的一部分。用这样的形式让儿童理解这个故事、爱上故事,从而深化其对于故事的理解。本文亦阐述具体的操作方法。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如何与故事相结合,形成系列的教育戏剧工作坊,来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戏偶可以在教育戏剧中起到哪些作用?本文阐述了我们的探索及做法。
儿童也可以成为偶及偶剧的主人,通过学习与参与,儿童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偶剧作品。本文亦阐述了参与偶剧制作对于儿童的意义以及简单易操作的方法。
21世纪以来,随着大量优秀世界图画书的引入,中国儿童的阅读世界像打开了一扇窗户。在此之前,儿童阅读领域处在一个迷茫的阶段,传统经典的阅读之外,儿童还该读些什么?还有哪些可读?如何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如何让家庭养成良好的亲子阅读习惯?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图画书的翻译引入,涌现了许多热衷于阅读推广的阅读推广人及阅读推广机构,在这些阅读推广人及阅读推广机构的不懈努力下,更多家庭的阅读意识被唤醒而开始亲子阅读,更多学校、幼儿园及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儿童的阅读教育,这也促动了中国原创童书创作及童书出版的进一步发展,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在不断进步。
除了推荐童书、进行阅读指导、组织读者与作家互动等常规的阅读推广活动,作为一个专业的阅读机构——图书馆,还有哪些事情可以进一步探索?笔者自2013年创办儿童图书馆以来,在兼顾相对传统的阅读推广工作之外,尝试将戏剧,尤其是将偶引入图书馆,与阅读推广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偶——故事讲述好搭档
将戏偶、戏剧与儿童的阅读推广进行结合符合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孩子们天性喜欢新鲜、有趣、好玩的东西,不喜欢刻板与陈词滥调。因此,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故事讲述的形式上要新颖,故事讲述者的神情姿态要生动、声音要抑扬顿挫,还要考虑到听众的年龄以及他们当下的状态。故事讲述的形式该如何新颖有趣呢?偶的引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与幼儿园和学校不同,图书馆员或者故事讲述者常常面对的是不同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来说,面对一张陌生的成人面孔也是一项挑战。如果是胆小而内向的孩子,面对陌生的故事讲述者,可能无法很放松地听故事,也无法轻松地进入状态,这时候,故事偶就是一个连接孩子与故事讲述者的很好的媒介。对于偶,尤其是造型有趣可爱的偶,孩子很快会放下防御心与戒备心。换言之,偶比成人更加易于接近孩子。
如果是外向而规则意识不好的孩子,偶也能起到比成人说教更好的作用。比如,可以用偶来解释听故事的规则、用偶来对故事中吵闹的孩子表示抗议甚至可以用偶对过份的言行提出批评。这更像是一场游戏,既不伤孩子的颜面,又能将游戏的规则很好地贯彻。
在故事讲述中,偶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故事的引入,可以通过偶跟孩子的互动来进行;偶可以通过营造悬念,成为促动翻页的强大的力量;偶可以通过发问问题,启发孩子对故事进行深入思考,将阅读引入更深的层次;利用偶,还可以控制故事讲述的节奏,快、慢、停顿、连续,将故事讲得疾徐有度充满着张力。对于故事讲述,尤其是在集体故事会的环境中,偶着实可以起到非常奇妙的辅助作用。接下来,我将一一分述这几点。
故事的引入,可以通过偶跟孩子的互动来进行。用偶来引入故事,是故事讲述者长久以来屡试不爽的方法,而且无一例外的,世界上每个地方都会使用这样的方法。故事偶,可以是自己精心制作的偶,也可以是商店里买来的偶;可以是大偶,也可以是小偶;可以是制作精美的偶,也可以是临时赋予灵性的“物件偶”……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利用得当,就算触手可及的树杈、石头、手帕、甚至什么都没有,就只是我们自己的手和手指,都可以活灵活现地充当故事偶来引入故事。初步学习讲故事的故事讲述者往往会误认为越精美的偶越好,去追求偶的华丽精美,实则不然。就经验而论,如果针对的听众是幼儿,采用小一点的偶要比大偶甚至巨型偶效果好;采用可爱一点的偶要比恐怖的偶效果好。如果听众是小学生或更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则更加偏爱大大的、奇怪的、恐怖兮兮的偶。
偶可以通过营造悬念,成为促动翻页的强大的力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每一页的故事讲述激发听众的兴趣,使他们期待听到下一页的讲述,在不断的期待中听完全部的故事,这是故事讲述者探索的永恒的话题。促动翻页的力量,除了故事书本身的设计之外,对于故事讲述者同样是挑战。偶是促动翻页的好助手,利用好手头的偶,可以让翻页的力量加倍。如何通过偶来促动翻页呢?偶可以用来制造悬念,让情节更加扑朔迷离;偶可以用来营造气氛,通过制造声音效果或通过一些形象的描述,让故事的气氛更加新奇或紧张;偶可以跳离故事之外,对故事加以自己的阐释……偶的运用是可以灵活多变的,让故事充满张力。
偶可以通过发问问题,启发孩子对故事进行深入思考,将阅读引入更深的层次。故事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有些故事幽默好笑,让孩子开怀大笑,带给孩子娱乐的快感;有些故事诗意抒情,让孩子体味诗意的美感;有些故事紧张悬疑,让孩子体验紧张与刺激;有些故事极富哲理与深度,让孩子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故事中引入偶,通过适当的发问问题,给孩子一个停下来思考的空间,可以启发孩子对故事进行深入思考。
利用偶,还可以控制故事讲述的节奏,快、慢、停顿、连续,将故事讲得疾徐有度充满着张力。故事节奏的控制,对于营造故事的感染力至关重要。在故事讲述中使用偶,可以更加方便地对故事的讲述节奏进行控制。如果故事的节奏需要慢下来,可以加入偶的插科打诨,如果故事的节奏需要快一点,偶就安静一些。
如果能够在讲故事的实践中灵活运用偶,并不断地推敲琢磨偶的使用技巧,故事讲述就会充满吸引力和魅力。
二.故事偶剧——让故事活起来
偶除了可以辅助故事讲述,还可以成为故事讲述的的主角:将故事排成一场偶剧,演给孩子们看。在众多的故事偶剧中,“微剧场”是在图书馆中开展故事偶剧的更加理想的方式。
这里所说的故事微剧场,是将童书中的故事改编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偶剧,以微剧场的形式呈现。微剧场首先体现在演出规模上,一般参与演出的演员不多,观众控制在50人以内,甚至20人以内。在微剧场中,操偶人及被操控的偶不再只是进行艺术表演,在演出过程中注重与观众的交流;而观众,也不再只是一个被动观赏的角色,而是像参加一场故事会,在观看戏剧的同时,不知不觉被带入其中,甚至成为演出的一部分。用这样的形式让儿童理解这个故事、爱上故事,从而深化其对于故事的理解。
为什么在图书馆中选择微剧场的方式进行偶剧表演呢?
首先,图书馆中开展偶剧表演,更多的是通过将故事用更生动的方式来表现,让孩子理解故事、爱上故事,从而达到阅读推广的目的。故事演出不是炫技性的表演,而是通过用心、真诚地表演去传达故事。
由于纸媒的局限性,故事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即使是立体书、发声书等书籍形式,也无法完全突破纸媒的局限性。戏剧是综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表演等等多元化的艺术,通过戏剧的方式来传递故事,可以带给孩子多元化的体验。
然而,图书馆毕竟不是专业剧团和剧院,演出场所往往是有局限的。参加制作、演出偶剧的往往都是图书馆员、故事老师、甚至是热心父母,他们往往没有受过专业的戏剧训练,很难做出专业剧团的大制作剧目。同时,制作偶剧的经费预算往往也不是非常充足。由于这些因素的限制,图书馆开展戏剧演出,以微剧场、小制作更加贴切合理。
当然,图书馆选择微剧场开展演出,最根本的原因是微剧场本身所散发的魅力。微剧场的观众规模一般在50人以内,更小型的甚至控制在20人以内。舞台没有特定的限制,再加之观众规模很小,这就让观众与舞台、与偶、与操偶人保持足够亲切的距离。参加演出的图书馆员或故事老师一般都是观众熟悉的,常来图书馆的孩子甚至可以叫出这些演员的名字,他们之间本来就会产生微妙的连接。
微剧场在戏剧演出过程中注重与观众的交流,可以根据观众的情况做临时性的调整。例如,在我们图书馆演出根据瑞士作家马克斯·菲斯特(Marcus Pfister)的“彩虹鱼”系列故事改编的偶剧微剧场《彩虹鱼》()时,其中高潮部分有一个非常紧张的环节,即大鲨鱼追赶条纹鱼并要吃掉所有的小鱼。当大鲨鱼偶出现的时候,因为其体型的庞大和故事情节的紧张,有一位幼儿因为害怕而哭泣起来,操大鲨鱼偶的演员敏感地捕捉到这一点,自行微调剧本及演出,将大鲨鱼的凶恶表现降低了一个等级,在彩虹鱼等小鱼斗败这条大鲨鱼后,大鲨鱼的操偶人自行加了剧本中不存在的台词:“哎呀这帮小鱼好可怕,我要找我妈妈!呜呜!”然后开溜。引得观众哄堂大笑,那个哭泣的孩子也一下子破涕为笑。
微剧场可以让观众更方便且乐于参与互动。还是以我们图书馆改编的偶剧微剧场《彩虹鱼》为例,戏剧的上半部分讲述的是彩虹鱼如何通过分享赢得友谊,故事开始,彩虹鱼虽然美丽但是别的小鱼都不喜欢她,因为她自恃美丽瞧不起别的鱼,更是不愿意跟别的鱼分享自己的闪光鳞片。彩虹鱼感到孤单寂寞,又不知道别的鱼为什么不喜欢自己,于是她出发去找章鱼奶奶寻找答案。在她寻找章鱼奶奶的过程中,需要穿过一片红色的珊瑚。在这个部分,我们设计了让观众小朋友带上手套,变身为戏剧中的红色的珊瑚,并引导彩虹鱼找到自己。而彩虹鱼和其他小鱼一起与大鲨鱼斗争的环节,孩子们也拿出自己事先做好的闪光鳞片帮忙。这些都让观众的戏剧体验更加丰富多元化。
将一个图画书故事改编成一场偶剧,方法是多样化且层出不穷的。在故事的选择上,要选择有故事性、有可发展的情节、且可以推向高潮的故事。可以是经典的传统故事,例如《小红帽》()《杰克与魔豆》()《狼婆婆》()。不同的图画书作家往往会对经典故事进行个性化改编,将这些不同版本的个性化改编进行趣味性整合,变成一个全新的故事,也是非常有趣的。例如,我们将《三只小猪》()《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以及《三只小狼和一只大坏猪》()三个图画书故事改编成了一场偶剧,用“旋转偶台”的方式,通过六幅场景的旋转更换,巧妙地将三个故事融入其中。故事,永远不是只有一个维度的讲法,讲什么,如何讲,都在启迪着观众的思维。当然,现当代新创作的故事也是偶剧故事的重要来源,只要用心去找,总能找到合适的题材和故事。
要在尊重原故事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戏剧化改编。值得一提的是,在图书馆中开展故事剧场,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让孩子加深对故事的印象与理解。因此,剧本的改编,不宜过于天马行空,与故事原作产生过大的偏差。如果有需要进行大幅度的重新阐释,也应该做出演出说明。在具体的戏剧改编环节,方法不一而足,可以充分发挥每位编剧的天赋与才分,按照通常的故事改编方法即可。
确定要选择使用的偶的种类,确定偶台的样式与大小。故事剧场选用的偶并没有特殊的限制,几乎所有的偶都可以用来演绎故事。手偶、提线偶、杖头偶、提线偶、物件偶、皮影……尽可以大胆发挥。同时,偶的选择与偶台的搭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相应偶台搭建环节,应该充分考虑到偶的种类,以方便演出为原则。偶台的搭建,除了传统常见的方法,也可以别出心裁,在空间的营造上下功夫,“异型”偶台不仅增加演出的魅力,也可以延伸观众的想象空间。
组织制偶小组和舞美小组,选择操偶的演员。这两个环节的工作从原则上来讲是各自独立的,但基于前文所述,在图书馆中开展偶戏表演,因为人员的限制,制偶与操偶很难分成两组专业的团队,人员有可能大部分是交叉的,即制偶人也可以同时是表演者。
偶戏的导演、排练与演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筹备一场在图书馆中进行的微剧场偶戏表演,虽然演出规模很小,但是必备要素缺一不可。如何根据剧本来规划演出?演出如何进展?演员如何表现?都是偶戏导演必须考虑的工作。在一个偶戏项目小组中,除了导演之外,演员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关于戏剧的见解,通过众人的力量,排练出满意的作品。
总而言之,只要建立在兴趣和创意的基础上,虽然条件相对简陋,一样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创作出深受孩子喜爱的偶剧作品。
三.创造性戏剧——更接近教育本质的戏剧教育形式
长久以来,儿童戏剧活动以扮演、背台词、按照既定的要求走台步、表演为主。然而,这类戏剧活动对儿童成长的意义有多大?是否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对这样的儿童戏剧形式提出质疑。
实际上,伴随着现代儿童教育理念的发展,西方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质疑过程,并开始探索更加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戏剧教育方式。从1920年起,由于受到进步教育学者杜威(John Dewey)、卡德威尔·库克(Cadwell Cook)等人的影响,认为教育应以启发“全儿童”为目标,要教导儿童不能只重视心智发展的提升,对于幼儿心灵及情感的世界,大人也应给以相同的关注;唯有从实际的经验中学习,且以艺术作为媒体,才能培育出健全的个体。1930年,美国戏剧教育先锋温妮弗列德·瓦德(Winifred Ward)提出“创造性的戏剧活动”教学(Creative Dramatics)备受欢迎,开始在校园和教室中开展创造性戏剧课程。
若要落实戏剧活动的教育意义,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戏剧教育方式,把戏剧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它真正成为属于孩子自己的活动。在中国大陆,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新戏剧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推广,目前,已经有不少学校、幼儿园引入戏剧教育理念。而在儿童图书馆中引入创造性戏剧活动,形成一个个连续的戏剧工作坊,经过三年多来的不懈探索与实践,笔者发现是完全可行的教育方式,对于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加深儿童对于故事的理解,提高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儿童语言发展以及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等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凡的意义,非常值得推广。
偶在创作性戏剧中是以怎样的形态出现和存在呢?创造性戏剧强调教室权利的转换。在剧本中由演员来扮演角色,而在戏剧工作坊中,老师、孩子均是戏剧中的角色。儿童和老师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戏剧活动的进行。老师可扮演的角色很多,但是所有的角色都要发挥效用。在扮演角色时,老师就不再是什么都懂,有完全控制权的权威。在戏剧活动中,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戏剧活动中,老师以高姿态的角色进入戏剧,往往是效果最差的。老师采用一个寻求帮助的低姿态的角色,是进行儿童戏剧活动时非常有效的策略。
老师可扮演的角色很多,比如农夫、新手警察、海盗、家中失火的人、迷路的探险家……但是,如果每次都是由老师来扮演这些角色,就显得形式单调。择机引入偶来扮演角色,可以让戏剧活动更加多样化。例如我们在《南瓜汤》()这个故事的戏剧工作坊中,引入了鸭子手偶这个角色。这个故事讲的是猫、松鼠、鸭子三个好朋友分工煮南瓜汤,如何产生矛盾,又如何化解矛盾恢复友谊的故事。在三位好朋友煮南瓜汤的合作分工中,猫将南瓜切成一片一片,松鼠搅汤,鸭子往汤里加盐。可是,有一天鸭子希望打破这种分工自己来搅汤,于是引起一场大乱,鸭子生气离家出走。在这个故事的工作坊的开始部分,为了引发孩子的好奇和猜测,老师手持鸭子手偶入戏,伤心地进入教室,它好像没有看到教室里的孩子,边走边自说自话:“为什么他们不让我搅汤?为什么他们不让我搅汤?他们根本就不是我真正的朋友!”然后突然走出教室。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个鸭子是谁?它为什么这么生气?它为什么要搅汤?搅汤做什么?它和它的朋友发生了什么?一个鸭子手偶可以引发这么多的问题。
偶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可以承担某些特定的戏剧范式或技巧。例如,在以《菲菲生气了》()这个故事展开的戏剧工作坊中,即引入“戏偶坐针毡”的戏剧技巧。在故事中,两姐妹在家玩玩具,玩着玩着起了纷争,姐姐抢走了妹妹菲菲的大猩猩,于是,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地生气。这是一个帮助儿童情绪疏导的图画书故事,让孩子认识情绪、了解情绪,并且学会疏导情绪的简单方法。在工作坊开始部分,为了帮助孩子认识生气的情绪,老师将菲菲布偶引入戏剧活动,菲菲做出生气的样子、说一些生气的话,然后让孩子去和布偶菲菲互动,通过发问问题、讨论,去分析菲菲到底发生了什么。
偶可以帮助老师“分身”。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如果角色较多或者角色转换比较复杂,老师会有分身乏术的感觉。这时候,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偶,在多角色转换中,就会条理清晰,转换自如。
四.儿童参与偶剧创作——在玩乐中发展多元智能
偶及偶剧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它们是讲故事的好帮手、可以将故事排演成偶剧演给孩子们看、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发挥作用,更是体现在,儿童可以成为偶及偶剧的主人,通过学习与参与,儿童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偶剧作品。
儿童为什么要参与创作自己的偶剧作品?
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偶是安全的、可亲近的,又是有趣的、好玩的,偶与自己是“同一国”的,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因此,孩子与偶更容易亲近,也更容易通过偶来表达自我,替自己说出心里话。对于害羞内向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自信在舞台上自由挥发,但是借着偶,隐身在“偶”的身后,他们可以安全地舒服地表达自我、抒发自我。
整个参与偶剧制作的过程,也是不断发展孩子多元智能的过程。
参与编剧,将一个故事改编成偶剧,锻炼孩子的文字改编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让孩子逐步具备抽象思维和整合能力。
动手制作偶,尤其是一些相对精细的偶,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偶的设计,可以发挥创意,设计出独一无二的偶;通过配色,锻炼对色彩的感觉。偶是真实立体的,通过做偶,延伸孩子的空间想象力。
亲手操作偶,让孩子深入理解故事及角色的特点。为了让偶惟妙惟肖,看起来像拥有呼吸、拥有生命,必须经过长久的观察和充分的揣摩,锻炼孩子的洞察力和模仿能力。一遍遍地重复,则会磨炼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
在偶剧表演环节,不仅让孩子更有胆量和勇气,更是要求协调配合,丝丝入扣,才能有精彩的舞台表现。
而整个偶剧的制作、演出,需要所有参与者很好的合作、分工,语言交流沟通。正如戏剧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性艺术一样,参与偶剧的制作,锻炼的是孩子多元化的智能领域。
有哪些偶是孩子易于制作且能发挥其创造力的呢?如何引导儿童参与偶剧的制作、并呈现出一部偶剧作品呢?
在我们的实践中,如果是针对低龄儿童,宜选择简单易操作的偶。如我们在《跟屁虫》([日]宫西达也)这部小作品中,采用的是“木勺偶”,这个故事情节简单,角色也很少,只需要将哥哥和妹妹制作出来就可以表演故事,就算3、4岁的孩子也能胜任;在《勇敢的克兰西》(Lachie Hume, )偶剧故事中,孩子们亲手绘制了故事的舞台,用胶片制作了故事中各种小牛,一场很精彩的戏剧上演了!在《苏和的白马》([日]大塚勇三改编,[日]赤羽末吉绘)中,用皮影戏的方式来呈现,孩子们学习简单的皮影制作技巧,同时以胶片替换难以雕刻的皮质;在《卡夫卡变虫记》([美]Lawrence David,)中,孩子们制作挂身偶,将挂身偶挂在自己身上,将自己变成一个个大人偶……
针对幼儿的偶剧制作、编排引导,应该以轻松、创意为主,不宜过于苛责细节,随着孩子的成长,身体及智能的发育,自然可以一步步达到偶剧制作的理想境界。
三年来,我们儿童图书馆的不少孩子从幼儿园阶段成长到小学阶段,戏剧与图书馆相结合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孩子们不仅喜爱阅读,对于书本上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角度与见解,而且善于表达与沟通,在各方面的智能领域都有很不错的表现。将戏剧与偶剧引入儿童图书馆,确实比只有阅读单维度的图书馆更加能够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杨帆个人简介:
苏州大学文学硕士,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古典戏曲小说。后从事儿童期刊编辑工作多年。2013年初,创办了一家私立儿童图书馆,在进行阅读推广的同时,关注戏剧对于阅读推广的作用及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裨益,并进行一系列戏剧与故事结合的探索与尝试。儿童图书馆创办三年来,这些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了儿童、家庭及社会的认可。
An Introduction to Yang Fan:
Yang Fan, graduated from Suzhou University with a Master of Arts and majored in Ancient Literature with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classic drama novel. After graduation, Yang Fan worked on editing work of children’s magazines for many years. At the beginning of 2013, she established a private children’s library. While promoting reading, she also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drama on reading promotion and its benefits for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she made a series of researches and trials on the combination of drama and stories. Since the library’s establishment three years ago, good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from these explorations and trials and have been acknowledged by children, families and the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