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从去年开始吧,畅销书中逐渐流行起“找自己”,“要做真实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之类各种“自己”模式的鸡汤文。它们有温柔的讲诉着别人的故事,给你情景带入的,也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苦口婆心的教唆你要怎样怎样去做最好的自己,才会怎样怎样。读过之后,多少都会有所感悟,也曾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引去做,但大多没有长性,自己就又回到初始状态,该咋地还咋地。这种题材的书看多了,也都是换汤不换药,翻来覆去那些内容。
就拿素有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畅销书作家张德芬的那本《遇见未知的自己》来说,书中提到“我是谁”“我不是谁”“未知的自己”“身份认同的探索”等等等等,虽然是以人物故事的形式在讲道理,但过于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加上那些神神叨叨的我是谁、我不是谁、你不是真正的你、外面没有人只有你自己… …透过这些分析,似乎并没有看到完全解刨后的自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副你只要照着做就行了的架势。又像是缺点被按上了霓虹灯,即便不去改正也会心安理得的感觉。
也许是因为并没有扎在身体里最痛的部位,这个层面的领悟自然也达不到找到真正的自己。然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核心正迎合了身体里那个反应最强烈的词汇,没错,就是“讨厌”!作者用浅显易懂的对话体,为我们开启了“寻找自己”的哲学之旅。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哲学家岸健一郎先生。在研究专业哲学的同时,研究阿德勒心理学并精力充沛地开展创作活动和演讲活动。他曾先后在京都教育大学教育系、奈良女子大学文学系、前田医院工作,现任圣卡塔丽娜高中护理专业(心理学方向)和近大姬路大学护理系(生命伦理方向)的外聘讲师。经日本阿德勒心理学认证的心理顾问。著有《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的人生心理学》等书。所以,这本结合了哲学思维的心理学书更值得我们一读。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真正可以找得到你自己的书,之所以我说他讨厌,是因为你在找自己之前必须要面对你最不想面对的、最不想承认的问题。比如,作者说,你的不幸,都是你自己选择的。你一定会说,这绝对不可能,我怎么会去选择不幸,我怎么可能害自己呢?作者说,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你一定会在照镜子的时候想,每天都会有很多人在关注着我,同事、客户、路人,甚至楼下卖水果的小伙儿都会上下打量我的好吗?作者说,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你一定在使劲儿摇头,并嘲讽这简直是骗子的措辞!
对啊,开始,我和你的想法一样。你看,这本书在封皮上就注明是阿德勒的哲学课。原谅我的学识浅薄,我既不认识阿德勒,也不清楚弗洛伊德和荣格各自是谁,单看扉页和目录就有一种理论与欺骗相融合的既视感。但,当你耐心的去一字一字的读,一句一句的理解,这本“自我启发”之书,实则妙趣横生。要问妙在哪里,我想,每个人在读过它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以下摘几段值得记住的语句,与大家共享: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我们大家都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如果能够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的话,烦恼就会消失。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请你记住,假如你说“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