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阅读笔记之三
作者:简·尼尔森(Jane Nelsen)
我们不仅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
正面管教是以阿尔费雷德·阿德勒、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为基础的。
正面管教所遵循的原理中涉及的几个基础概念:
1、理解孩子的四种错误行为目的
2、和善与坚定并行
3、相互尊重
4、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5、社会责任感
6、家庭会议和班会
7、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
8、给予鼓励
第三章 出生顺序的重要性
1、出生顺序相同的孩子,通常会对他们自己做出相似的解释,并且对于自己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理解也是相同的。
2、了解出生顺序(或上述任何其他人格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孩子贴标签并把孩子往模子里套。它只是为了帮助我们增加对自己以及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更加有效。
3、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会做的事情。
4、以为孩子长大以后就能学会照顾自己,只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孩子耽误得越久,就越难以改变他们对于怎样才能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看法。
第四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1、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此时惟一的选择只有权力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
2、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3、我们应该对不良行为承担至少与孩子同等的责任,并且要学会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
4、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5、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6、引导孩子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获得关注,对于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来说将是令人鼓舞的。
7、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8、由于孩子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目的,目的揭示法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的一种方法。
9、通过提问后孩子两种反应可以判断孩子的目的,第一种是认同反映;第二种反应是简单地回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