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的话—西藏篇·壹【回归】

这是一篇灰色的故事,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不懂所以灰白。描摹了启程初期的困扰,目睹了一个见仁见智的故事    。全文一千字建议阅读时间四分钟。

众多进藏的理由之中

在青藏高原上找寻

“灵魂的归宿,信仰的栖巢”

虽然流俗

却也认同有其深刻

莫不高端

也为“信众”所服

我也想自命而感慨

“你不懂所以我不说”

后来用“西藏”和“归宿”作为关键词搜索,我最认同的一篇文章是《和平解放西藏是西藏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没有之一

在西藏谈及灵魂

必然离不开秃鹫

我一度错误的认知天葬

以为秃鹫是通天的灵鸟

“二足而翼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博物志》

天葬与鸟禽无关

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是灵魂不灭和轮回

林芝的秃鹫眼神冷峻

也许是因为食尸的鸟看惯了死亡

然而它们还看不到回归的意义

有大喇嘛说过:你看,藏区这样的贫瘠,不知我们人资源匮乏,这些大鸟也生存艰辛。人死了剩下什么?就只有这具肉身了,舍身布施是一种功德。

天葬的意义只是人生于自然而归于自然的一种方式。

关于回归

讲述一个故事:

少识

卡巴太卡出生在林芝地区的一个普通牧民家里,地广人稀的牧区里最热闹的就是不远处的国道了。

长大的它们早就习惯了国道上的行人车辆,安稳的趴在柏油马路上,也不必顾及车流。

太卡曾见过一个急迫的旅人,用最大的忍耐快步走着,并且头一直低着只看脚下的一块,他只是在走路吧,他的眼中没有目标,太卡是这样想的。

就这样他们过着游客心目中藏区游犬的日子,离佛更近,归宁自然。

沿着公路走过一个山湾,长草丰沛却没有一只牦牛,那里活动着一群秃鹫。

秃鹫

卡巴在附近已经转了三天了,因为太卡已经消失在它视线中好久了。寻友心切的卡巴,还是决定去那片秃鹫的地方看看。

离着老远就看得到几只大鸟在地上走动不愿耗费力气飞行。突然一对巨大的翅膀费力的扑扇好几下,才摇晃着让秃鹫离开地面,不远处落到了半具尸体的边上,抬头四周望了一下,开始啄食。

卡巴直直的盯着尸骸,犹豫了一会。,这几天卡巴走了太多路,后腿有些跛,还是快步跑了上去,还在美餐的秃鹫也感觉到了,转过那双冷峻的眼睛,慢步走开。

生死

故事还是团圆的结局,卡巴太卡重逢了,只是生死两拆。秃鹫冷眼,尸骸无温。

视频约4M,总长57s

卡巴太卡”是藏语里“到哪里去?”的音译,很长一段时间我还是没有明白我到哪里去,也许就是一条没走过的路,可以看到新鲜的事情。

色达天葬台前的壁画

刻录着这样的诗文

在这里,可以感知肉身的无有实义

在这里,可以通达寿数的无常不定

在这里,可以洞彻生命的不可依靠

回归是一种参悟的心态

不是靠逃离而改变的环境

自然而然,如是而已

厌倦了城市而心向山野

不是回归而是逃难

冷眼的也不是秃鹫

而是已经迷途的旅人

不知道“到哪里去”

还可以回忆为什么出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年国庆节,“美丽公约”雅安志愿者服务队组织了一次乐山大瓦山保护环境宣传活动,一行五人,晚上在山顶原始森...
    踏山之狮阅读 7,881评论 1 2
  • 很多次提笔想写下关于色达的记忆,在色达五明佛学院修行7天,参加万人法会,不止一次看到天葬,每天上下海拔4000米遇...
    昊子环球背包阅读 9,521评论 14 57
  • 阴符经注序 阴符经三百余字,其言深奥,其理精微,鑿开混沌,剖析鸿濛,演造化之秘,阐性命之幽,为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
    文龙1988阅读 4,432评论 0 2
  • 这是坚持写作的第66篇20170606 0650-0710用时20分钟字数590 梦想家在我们的眼睛通常都是带着光...
    何不可阅读 1,365评论 0 3
  • 文/BANSHEE 1 我是一只蓝黄金刚鹦鹉,地标广州,我很小的时候就被一个叫做林兆铭的男人小心喂养,我饮食挑剔,...
    猫叔高小高阅读 1,748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