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研讨后重上的数学学习共同体课堂观察记录

课前,为了让孩子们共同体学习更舒适,‘’我搬一张桌子,其他每人搬一张桌子‘’。李玉贵老师边说边示范,很快课桌形状都变成了这个样: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李老师对观察员教师的位置很用心,既不影响教师的组织教学,又不要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教师自我介绍,出示我们的约定: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观察的二号先举手发言了。她解释了热情分享的理解。这个孩子很认真,眼睛一刻不停的盯着老师。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课件出示三角形数型方格图。二号和一号小男生有些腼腆,但还是先开口交流了。开始写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了。二号尴尬的发现自己没带笔,看了看四号女生,很默契,对面的一号写好后立即把自己的笔给她用。她写出算式(10+10)*2=40。看到黑板上的孩子的算式,11*11=121  121-2=这个女孩可能觉得自己错了,用笔遮住了自己写的算式。但极其认真的听着台上的孩子的推算。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老师实物演绎了题目的产生和意思。二号女生恍然大悟,写下算式1+2+3+4+5+6+7+8+9+10=。和同伴交流算法了,二号想到了1+9 2+8 3+7 4+6  直接写出了得数55,并讲给同伴听。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个两人同伴交流要求很重要啊。昨天那节课就因为要求笔不明,才影响了组内交流的效果。接下来的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很具体,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理解要求,老师让同学们讲给她听,但没有反应。于是找到二号,让她讲。讲的不错,老师表扬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组内交流讨论开始了,大家按照序号轮流讲解。只是三号的第二种办法不是能够理解。但大家似乎认为就这样了,结束了讨论,都住得很端正,等待着。一个观察员老师提醒一号不懂要问对方。三号做了解释10*10=100 100-9-8-7-6-5-4-3-2-1=55。然后一号四号在观察员的启发下做了解释,并在海报上做了记录。

时间已经40分钟,开始了大组交流。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一种办法凑十,问大家明白了吗?似乎都在点头。老师自己发问了。让发言人再次做了讲解,然后让下面的同学再上来解释。第二种方法凑十一,经过孩子讲解,二号女生颔首称道。第三种方法连加。

其他组有不同解法吗?

四号女孩又写出一种方法凑五,5+5+5+5+5+5+5+5+5+10=55。交给二号,二号看了看,没在意。继续看台上的孩子的讲解。

台上正在讲新方法10*10=100  100/2+5=55。h讲过后,问孩子们懂了吗?二号摇摇头,被老师看到了。让台上的孩子拼图讲清楚。此时,四号女生又提醒二号,本组的第二种方法跟上面讲的差不多。但二号看了看,没有回应。估计还是没懂。

老师们问孩子们懂没懂,这一组的三号举手了,但也没有讲清楚。因为他的想法是补缺法。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老师很智慧,课堂第七十分钟叫停了。回归到高斯求和问题,作为课后研究课题。

此时,李玉贵老师主动上台,问孩子们这些解法有什么一样的?找朋友1+9  1+10 找的朋友目的是什么?简便运算。有什么不同。没有答音。李玉贵老师面露凶光,直接要求各人三分钟内必须独立完成。用纸的背面,重新做人。

二号先是静思了一会儿,继而奋笔疾书。55*100=5500。李玉贵老师要求各人写上姓名。二号叫冯如意。李老师发出系列指令,都是具体规范好习惯的养成。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初次接触学习共同体课堂,也是初次学习做课堂观察员。所以不懂这里面的规则。于是在我观察学生的同时,我也会分心去观察老师。尤其是李玉贵老师,让我特别感动,也特别有感触。从李玉贵老师课前课后的细节,我收获很大。一是课前学生桌椅的摆放。李老师亲自动手,身体力行,迅速改变了模样。我想不管什么要实现改变,都得自己率先垂范,并领着大家一起做。回去推广学习共同体课堂,我也会尝试去自己先找个班做起来。二是观察员教师的位置真的要选好,看李老师蹲在孩子们身边,静静的细细的观察,我们很感动。既不能影响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进行,又不能影响孩子的正常思维和学习。三是总以为共同体课堂是安全安静安心的课堂,就应该是温文尔雅缓慢节奏的,不需要顾忌课堂效率的。但李老师的课后延伸,让我们知道共同体课堂很关切时间时机和时效的。课堂进行中,教师串联时指令要简洁明了,时间要求也是需要严格要求的。四是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尤其是课堂常规的养成,都需要老师在具体情境下的严格的细节指导和持续的训练养成。正如李老师说的,每个能力都是行动。对孩子来说,为什么这样做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会应该怎样做。李老师介绍的金鱼缸法很管用。不仅要让孩子弄明白怎么要求的,更要通过一组或一个的现场示范和评点,才会实现指令效应。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课后的研讨,李玉贵老师主持。李老师说,佐藤学的书光看是看不懂的,要先实践然后再去思考,特别是串联反刍是怎么回事。她认为,写论文不重要,写学生的学习故事才有收获。我想,我们倡导写教育叙事的同时,也应该提倡写教学记事。组织教研活动就要求教师写课堂观察记录,讲学生学习故事。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和所想所欲,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三年级,20个学生,分成5组。由厦门翔安余老师执教。寻找自己最舒适的坐姿,热身游戏。 我的观察对象是第四组的坐在一...
    锦瑟庄主阅读 2,758评论 0 3
  • —一暨第一届悦远教育“噪州·逸夫之春”大研坛 李玉贵老师是台湾教师最高荣誉“师铎奖”获得者,在台湾进行过30...
    张罗罗阅读 736评论 0 0
  • 今天阳光真好。 下午带礽哥儿下楼,小区的广场里全是带娃的家长,三五凑堆儿交流养娃经验,互相夸几句对方的孩子,也是闲...
    礽哥儿阅读 165评论 0 0
  • 《如何参观美术馆》约翰·艾迪玛 最近艺术圈里这本书挺火的。是一位资深策展人为普通观众写的一本美术馆参观指导手册。他...
    王介南阅读 1,708评论 0 7
  • 夏吃萝卜冬吃姜,无需大夫开药方。 暖身防寒不感冒,英姿焕发体质强。 生姜羊肉炖煮汤,莫要小看不一般。 冬季进补可暖...
    燕夫子阅读 19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