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星久:“孝原庙会”
河津汾南,峨嵋岭端,曾有大庙一座,矗立直上,方圆二十里皆可望见。庙址在孝原村境内,故曰孝原庙。由庙南登临,首先步入山门,两匹朱色巨马,分侍左右,姿态雄健,鞍辔齐备。过大路进入午门,塑有两将军,亦称金刚,用以比喻牢固锐利,能毁一切之意。手执金刚杵,俗呼哼哈二将,左称执密金刚,右称那罗延金刚,相貌威武。
过午门,一座舞台,背面而峙,坐南背北,从东西两侧大门可入庙园。园内四周,殿宇罗列,围住一片广场,可供万人游览,东西两边厢房各数十间,内隔多所神龛,有五岳、三义(即刘关张)、四渎(江河淮济四神)、八仙、祖师(真武)、药王(章善君)、山神、土地、送子娘娘(姜嫄)等神像,或坐或立,似语似行,皆栩栩如生。广场北部,蹲一座挑角殿亭,四根合围圆柱,擎起华丽亭盖,堪供百余人舒望看戏。献亭后一列北向南殿宇,即此庙之正殿。东廊下有万斤悬钟,响彻数十里。西廊下排列历代碑碣,有的已经剥落,有的光可鉴人,其中有薛文清公裔孙薛华撰文一碑,识者誉为真迹。正殿居两廊之间,比山门午门更加雄伟,较舞台、献殿更为挺拔。从广场仰望,层楼节起,飞檐舞脊,琉璃放彩,鸟兽凌云,后土娘娘危坐于其中。殿门外,八字墙边分列王、梁、马、柳四尊旋风神,当年本地求雨“马脚”之圣灵,即问旋风神请而来,信者盛传。
娘娘庙创建,无文可考。论者,约在唐代,据碑记略云:明洪武年间,罹火灾,于时重修旧观。按乔笙渔老先生诗“修建于今九百年”当在北宋年间,重修斯庙。又神话传说,此处原系老君庙旧址,某年,北张村一座娘娘庙失火,一位长者,夜梦娘娘嘱托,芦席飞向所在,即新庙胜地也。其人次日,随风追席至孝原高岗,落席而定吉地,遂化缘布施,鸠工兴建,又借神力扶助,静夜运来四根神木,即通天柱酸枣木是也。娘娘庙建于老君庙旧址,而老君庙小,建于大庙西南角落,藉娘娘神灵,分享香烟。余历又风闻,耆老传言:娘娘庙向属八村祭祀,清代中叶后,原有之北张、上阳、平原、长乐、毋村堡等村,因故退社,只留东、西孝原、西张三村,轮流供奉,香烟延续百年之久。
娘娘庙迎神赛会,原无定期,因占老君庙址,即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儿社祭。每年元宵节,三村四社,锣鼓旗伞,爆竹连天,分别在各村起行,浩浩荡荡,敲打而往。正月二十三便是迎神赛会正日。这三村四社,东西孝原各为一社,西张的西南两巷各为一社,又分正社和帮社。值年之期,合摆社火,娱神敬香烟,各写戏一台,庙上演一天(二十三日),正社村演三天。因为社规约法严格,谁也不能破坏贻误,年年社火戏剧不空,所以远近闻名。四五十里至百里以外的人远道赶车观赏或交易。前一天(二十二日)称做摆道,热闹故事在本村预演,所有红火等节目都有出场。第二日即正日,正式上庙酬神。这些红火节目都是社首分派的,财主殷实之家扎抬阁,一般中农家庭,组织花鼓、纸马、报马、高跷、旱船等。滑稽的人,扮懒婆娘,一些卖艺杂耍到这里凑热闹赚钱。还有丑角故事,更惹人发笑。另外还有放铳、报马都为锦衣花帽、穿戴阔气的人家。其余贫寒青年,只能做苦力,抬抬阁,抬香蜡桌,打旗伞。中年男子组织锣鼓队,年满六十的,打着宝盖,幡幢,穿戴寿衣、礼帽走在宝盖后。
二十三日拂晓,庙上的戏就挂灯开演,远近看热闹的人,络绎于途,或骑马,或乘车,或步行,带上一天的干粮,穿上新衣服,早早地到来,占好地方。庙园里人山人海搞得水泄不通。
沿着村庄的路旁,车辆头尾相接,一直排到村口,有些妇女和老年人,就坐在车上,等着看热闹。名义上都是来看热闹的,其实各有其目的。浪荡公子或村社游棍,穿梭在车马行列,寻花问柳,以遂其欲。饕餮之徒,团团围守在食摊、饭棚中喝酒猜拳,寻欢作乐。赌棍们聚集在偏僻角落,呼三吆四地掷钱押宝。戏迷们从朝至暮,挤在台下,品评角色。有的人也无甚爱好,借此游游转转,听听看看,消愁解闷。还有相当一部分善男信女,有还愿的,有求子的,有问病的。庙殿内,香烟缭绕,雾气腾腾,娘娘庙里,确实繁华极了。这就是迎神庙会的主题所在。
某年社首派我祖父当供奉,在娘娘庙前经管香火,收授布施,他是专管掐神丹的(即供桌上泥胎婴儿的生殖器)。许愿拔花的妇女,里外挤得水泄不通,求子的媳妇们,在婆婆的伴引下,挤上前去,跪在人丛中,向娘娘叩个头,起来摘取神丹,满心期望来年生子,好给娘娘还愿布施。凡还愿的人,都虔心诚意,拿着香表供品、牌匾神花等。还有的拿一把铜钱,扔到布施盘里。还有的用红布写着“求子必应”“保我赤子”“神恩浩荡”等各式各样的布牌匾,悬挂在殿壁四周。也有的献上蒸制食品。更有甚者,抬着全猪全羊来献娘娘。还有的往缘簿上写上捐钱若干两或大洋若干,当场交清,以示虔诚。
许愿还愿的紧张阶段过去了,日已过午,报马闯上庙来,人们喊热闹上来了。这里庙里看戏的,路旁等待的,到处游玩的,都骚动起来,各寻看场,霎时间锣鼓喧天,旌旗蔽日,人浪汹涌,一队队高跷、花鼓、狮子、抬阁、花车相继入庙。等红火进完,已是黄昏,戏剧也完了,远处的车马,四散归去。但庙园里,仍然人头攒动,铳声震耳,直等到表演完毕,才兴尽而散。正帮两社的人,把烟冒了,气泄了,在暮色中,偃旗息鼓,说说笑笑,各返回村。
正月二十三日,是孝原娘娘庙极盛的日子。三月十八,又是一个活泼的日子,为娘娘的生日,这时有三村四社十二岁以下男童,给圣母戴枷赎罪的仪式。我从三岁以后,就由祖母、母亲,用柳条枝作成花枷形(三角形),被祖父抱领着去戴枷请罪。其法,用人字形的长约三尺的柳条,在距叉一尺处,横绑一根柳棍。又用表(黄纸)、红纸缠糊着,三个角各系一条一尺长的纸筒,下边各吊一个纸炮,看起来花红美丽。老人们当一种虔诚,孩子们当一种娱乐。套在项上到庙里扔入熊熊大火盆里,然后给众神磕头,就算消了一次灾。我七八岁以后,就不要祖父带领了,跟一伙同年等辈的小朋友,戴着花枷去自行赎罪,所以这一天也是我们小孩子的开心乐事。不过较正月十五、二十三的规模大有逊色罢了。
大小规模的孝原庙会,延续了几百年之久,娘娘送子、神灵保佑,统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三村四社的红火,一年一年地表演着。直至1938年春,正当迎神赛会之际,一架日本飞机,轰轰而过,闹得人们惊慌而散。就在这一年二月初,日寇铁蹄踏入乡土,在孝原庙修筑了碉堡,驻扎了军队。为了便于防守打仗,1940年,日伪军把孝原的枣树砍伐殆尽。
1945年2月初,附近抗日武装火化了该庙。当时乔鹤仙老先生侨居辛庄,曾赋《哀孝原庙》诗以记之。诗曰:
峨嵋高峙孝原庙,修建至今九百年。高栋飞甍穿碧落,回廊舞榭映汾川。三村极赛排旗伞,四社迎神竞管弦。一炬化成焦土样,灵光古殿有谁怜?明钟高础薛华碑,几度登临庙上观。今日隔沟遥相望,火光四射西阳残。
(摘自宁英杰、许世杰编《龙门风情》)
………………………………
【郝星久日记】
郝星久,是抗战时期山西乡村知识分子,曾任乡间教师,1938年起记录了晋南地区沦陷前后的社会状况及个人抗战经历,其日记成为研究华北乡村社会变迁与抗战史的重要史料。
【身份背景】
郝星久为山西河津人(今属万荣),1938年加入牺盟会(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参与抗日活动。作为乡村教师,他兼具底层视角与知识分子身份,日记中既记录了日军入侵时民众的生存困境,也反映了基层政治动态。
【日记内容】
其日记分为《教学做日记》与《国难日记》两部分,时间跨度为1938年1月至1940年1月,详细描述了日军逼近晋南时的社会动荡、基层教育实践及抗日活动。书中纠正了部分官方史料记载的错误,填补了华北乡村抗战研究的空白。
【历史价值】
日记揭示了抗战初期基层社会的真实状态,例如日军入侵导致的民众流离失所、地方势力割据等问题,为研究抗战时期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提供了微观视角。
………………………………
《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的抗战记忆》
一书是由岳谦厚、侯采坪整理的历史文献,2021年6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辑录了山西乡村知识分子“郝星久”在1938年1月至1940年1月期间撰写的日记——《郝星久日记》,共计20余万字60册。日记内容涵盖晋南地区沦陷前后的社会样态、民众生活及政治动态,以微观视角记录了抗战时期基层社会的真实面貌,为研究华北乡村社会变迁与抗战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