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纳塔莉的写作指导书,为何会让我觉得很放松,很轻松,不会产无聊感。
我想大概是纳塔莉的文字,在用充满感性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写出不缺乏理性的写作指导。
纳塔莉还是一位禅宗的学习者,她曾经跟着片桐禅师学习禅道。
今天分享纳塔莉在此书一文《心灵旷野》中说到的两个词——“心猿”和“心灵旷野”。
“心猿”和“心灵旷野”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同时,它们主导着我们的生活。当然,这也对我们的写作有着密切关系。
我只能说我有些感觉,但不见得能用语言把它们清晰地描述出来。因为存在于心灵世界里的一切,都有着神圣感和神秘感。
关于心猿,纳塔莉说,它在西方的心理学里,是属于有意识的部分。也就是说,它可以被我们头脑所意识到,所理解到,所知晓到。
比如我们的想法,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认知等等。心猿,从字面上看,就像是一只“心里的猿猴”。
既然是“猿猴”,它就会显得很活跃。而且还有可能是那种飘浮不定、跳上窜下的。一会想这样做,一会又想那样做。
因此纳塔莉说,“这种情形无休无止。这就是心猿。我们就这样一直游离。我们听从,而后被抛弃。”
要让心猿有个定性,其实不容易。需要我们有很强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意识来看见它。仿佛就像当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没准还得需要如来佛祖的五指山呢。
心猿如果不能驾驭,不能很好与它共处,任由自行放纵。那么,体现在生活上的事情,或者在写作上,很可能遇到一点困难,人就放弃继续做下去、写下去的持续力。
关于心灵旷野,这是除“有意识”之外的,那些无法被人自身意识到的,无意识的部分,就属于心灵旷野。
在此处,纳塔莉还提出她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无意识不足以概括心灵旷野。
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她的观点。我同样认同,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旷野应该是没有边界局域的,是广袤无垠的,又是无限丰富的。
心灵旷野不仅仅只局限于“无意识”。也许,目前心理学界定义人的心理层次为有意识和无意识。
那些能被头脑意识到的部分叫有意识,而不能被头脑感知到的部分,称为无意识。其实,无意识之外,有多大?没人知道。
所以,我觉得心灵旷野, 它是要超越无意识的更广阔的无限可能的那些部分。
由此,我们可以把心灵旷野的维度,拉得更广更大更远。这也代表着:我们每个人生命疆域之无限辽阔。
我想,人的宝贵,就在生命的无限辽阔里,能够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从而丰富这个世界,充实自己。
摘抄本书语句:
1、那辽阔的天空即是心灵旷野。
2、禅宗所说的心猿,在西方心理学属于显意识的一部分。
3、当它(心猿)说我们不能写作,我们写不好,会失败,连提笔都显得愚蠢时,我们只有听从。
4、这种情形无休无止。这就是心猿。我们就这样一直游离。我们听从,而后被抛弃。
5、西方心理学称心灵旷野为无意识,但我认为无意识不足以概括。
6、梦是这样一个存在:它从心灵旷野启程,一路行走,来到那个点/心猿/有意识的自我,唤醒我们。
7、作为作家,我们的工作不应该是在那一个点(心猿/有意识的自我)上虚耗光阴,而是迈出一大步,跨出那个点,融入广阔的天空,以那里为起点写作。让万事万物经由我们,用笔和纸抓住我们能够抓住的一切。
8、放手将控制权交给心灵旷野?对写作来说,这是最好的途径。对生活而言,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