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大书
photo/网络
editor/海胆
1968,9幅自画像 《约翰•列侬艺术作品集》
约翰•列侬这个名字,只要你喜欢听音乐,就一定不会陌生。
列侬的大名家喻户晓,但你真的了解 “私下生活中的他”吗?《约翰•列侬书信集》,倒是让乐迷或书迷们得以“进阶”的珍贵材料,假如你想看到披头士乐队的奋斗经历,或列侬的情史八卦等,这本书信集里一概没有,但你一定不会失望。亨特•戴维斯带给我们的是更迷人,更“独家”的珍贵史料:列侬亲笔撰写的私人书信。
在音乐人传记的作者圈里,亨特•戴维斯大名远扬,他是唯一的乐队官方传记撰写人,他严谨、流畅的行文也早就得到了业界和乐迷们的承认,他主笔列侬的这本书信集,小野洋子(列侬的第二任妻子)也在前言中对其工作表示了认可。
1965年,“布莱恩,你还好吗?又及:你一定得把这书读完!爱你的,约翰”
这些书信最早的写于1951年,最晚的写于1980年,几乎贯穿列侬成人后的一生。其中最知名的自然是1971年寄给斯蒂夫•提尔斯顿的那封信,这是一封邀请斯蒂夫上门做客,有可能改变一个年轻人一生的邀请信,遗憾的是收信人直到2005年才收到(相关故事改编的电影在前年上映,由阿尔•帕西诺主演)。
作为一本“进阶”材料,读者确实能通过他的书信,认知到很多他性格特征。比如幽默,善谈,为人慷慨,渴望交流;又比如为人强势,没有耐心,理想主义等性格缺陷,也在很多幼稚的言词中有所体现。
纵观所有的书信内容,主要分成对外(给歌迷、媒体、合作伙伴等)、对内(给亲人、朋友)两大部分。在披头士乐队的早期,列侬经常会给那些乐迷回信,每次都相当诚恳,友好,甚至还经常卖队友,附带提供另外三名披头士的联系方式和家庭地址。(卖队友的鼻祖原来是列侬)
给《旋律制作人》杂志的明信片,1971年
图画中,列侬是个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洋子像个女神一样站在树后。(右上角红色印章的脏话也表明了其对杂志的不满)
最动人的还是那些写给身边亲人和朋友们的私人信件。早年写给辛西娅的情书和节日贺卡真是情意满溢。
1958年,列侬给辛西娅的圣诞卡
对于他们的孩子,列侬难免是有愧疚的,朱利安曾经说过:“为什么爸爸可以爱世界,爱遥远的需要帮助的人,爱他不认识的人,他却不愿意爱我、来看我。”
回溯到1965年“批头热”时期的那封家信,列侬写道“我真的很想念他,像想念一个大人一样……他不再只是一个宝宝或我的小宝贝,他是我生命中实实在在的一部分,他是朱利安,是我的一切……我应该花更多时间陪他,我真想让他了解我,爱我。”列侬是一边哽咽一边写这封信的,他也在信中承认自己是一个“多么自私的混蛋”,和乐队的巡演途中有很多欢笑,但是在笑声的间隙中,“却有如此低落的心情,就像一片空白一样”。
像这样真情流露的信件还有不少,基本都是给最亲密的家人们的,在1975年给莱拉表姐的信中,列侬表示自己作为名人没有任何私人空间,完全就是公共财产,他不喜欢这样,但是“这是我的选择,我必须坚持下去”。
读到这些内容时,读者不免会感到阵阵伤感。
“我不太会字母拼写……我在艺术学校失去了艺术才能。
约翰,给托尼的爱, 1970年7月8日。”
回首望去,列侬去世前正是主流摇滚乐光辉灿烂的最后时光,进入80年代,摇滚乐开始娱乐化,曾经的反抗精神似乎再也没有意义,那些有抱负的音乐人只能转入地下,孕育着“另类摇滚”“独立摇滚”来年的揭竿而起。
虽然列侬的书信没有什么更高一层的艺术、文学价值,涉及音乐的内容也不多,但对于乐迷来说,这本书确实是极好的一窥其“私人领域”的机会。除此之外,亨特•戴维斯对每封书信内容的旁注,和一些历史信息的补充,则是真正的干货,把这些内容单独拎出来,说是一部迷你的列侬个人传记也不为过。
左:列侬自制的《每日笑料》的一页,
这是他在12或13岁时自己写的一份报纸。
右:列侬在11岁左右自制的书
他的歌让很多人耳熟能详
他的书信,让人看到一个感性,率真,简单的他
缅怀他,丰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