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件事情比了解你自己更重要。
坚持学心理学这么久,让我最喜悦的是,我真的在慢慢活的真实。以前那些不想呈现出来,觉得不好的特质都可以出现在阳光下了。
有人说你这辈子能对心理感兴趣不是偶然的,我也觉得。越研究越觉得过去认为不好的经历都造就了我走上这条路,看来确实需要感谢它们。
01 从无知到有知
这个应该是我获益最大的,几年前我还会和父母歇斯底里的大吵,对孩子不耐烦的训斥,理所应当的承受者爱人的关爱。那时候看不到别人,实质上也是看不到自己。只是不断的填补心理缺的东西,又焦虑又容易恐慌。
自从开始上课程,看书,开始意识上有了变化,这个阶段是很重要的,是从无知到有知的阶段。有人说,知道没有用,要做到才行。可有时候问题就出在,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实际上可能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比如我朋友在看心理书之前,总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研究生懂得知识已经很多,对孩子情绪控制不好,主要是因为控制不住。后来推荐她看了一些这方面书以后,她突然发现,她以为的知道真的是狭隘的,在这个领域,她真的还在门外。于是她开始补,越补越觉得自己知道好少。
这很像一个没接触过《易经》的人,会认为那不就一个领域,虽然很难理解,却也从来不会去想一个人可以研究这研究一辈子,都只是能通了一半。南怀瑾就曾言:我研究易经是个半吊子。他可能还真不是自谦,凡是看到的都只是表面,深层次的东西都是看不见的。
02 觉察和体悟
过了上一个阶段,就可以走入体悟觉察阶段了。这个阶段是零碎的,比如那天看《与神对话》,看到那句:我只要凝望宇宙深处,就能看到其他地方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也能利用这些相反的元素来理解我在此时此刻的身份。
突然就明白歌德从一朵小花看出一个世界。以及佛语中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原来万事万物往深了看都归于本源,也都有同一性。这种突然的顿悟是一种突破,就好像突破了之前对于某件事物看法的屏障,到了一个新的理解阶段。
同时,在这一阶段,你大脑中的思维,想法会不断的被看到,尤其是过去几乎不会察觉的,背后的动机。这种感觉很奇妙,这种背后的动机都是我们之前不想去看到的东西,因为他们倾向于是自私的,不被普世价值观所接受的。
比如学校午休自习,老师会管理学习纪律,以前我会觉得理所应当,是对他们学习有帮助,对班级管理有效用。当我去觉察时,发现背后的动机是权利争夺。我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连纪律都管不好,证明我是无能的。
这就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别,意识是为了帮助我们防御那些不好的感受出现,那些感受去哪了呢?隐藏到潜意识里了,有时会冒出来,多数是被压抑的。
03 整合和接纳
当我们不断的觉察和体悟,身体里就会有零碎的、不同面向的自己出现。这时有可能我们会恐惧,会不知所措,可能会陷入到一种泥潭般的困境中。
怪不得曾经的研究生老师说过一句话:研究心理学可以浅,可以深,但不要在中间。中间的意思就是进去了,却没有能力自救,这也是很多人不敢往里走的原因。
这时怎么办呢?需要有人帮助你,类似于心理咨询师的督导;或者对我来说,有个方式,就是上课,在课程里疗愈和整合。
当你慢慢发现自己往外走了,就可能出现一种状态,你可以接受两极的自己——好的、坏的,自私的、无私的,虚伪的、真实的……
真的能够看到人是如此的完整,而不需要极端的完美。这时的你也就能够接受别人的两极了。
到此,我也只是走到了这里,再往下还有很远的路。人是阶段性的过程,每一个临在状态都是新的,也都是不同的。我相信无常,更相信这种无常带给我的都是新能量。
这些感受和觉悟都是心理学带给我的,说一句老生常谈:心理学是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的,它不是一门学问,而是生命本身。所以,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