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号,有幸在腾讯会议中听了河南师范大学王彩琴教授关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讲座。王教授关于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剖析和三个小故事,让我听了有些面红耳赤。
一,关于写作教学,我做对了吗?
王彩琴教授引用了程晓堂教授关于写作教学的观点:词-句-篇的教学模式不宜提倡。可是,这种写作教学模式是90%以上的老师都在用并且津津乐道的。我也是其中之一。
去年新乡地区推了一节优质课,主要是关于写作教学,采用的就是词-句-篇的教学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效果真的很好。
也许程晓堂教授并不知道的是,我们这些三四线小城市甚至农村中学的学生,很多连单词都不会读,根本就谈不上去写作。每年中招考试时,如果允许提前交卷,一所普通中学的考点,考场里的考生甚至要出来一半,听力和选择题蒙一下,补全对话和作文基本都是空白。
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词句篇都不懂,他拿什么去表达自己的真是意图?他用什么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与感受?一个连语文作文写起来都很吃力的孩子,我们还能指望他用英语写出精彩的作文吗?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词-句-篇的教学模式虽然有些偏颇,但是在三四线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却仍然有可圈可点之处。不应该一棍子打死。毕竟,教学是要基于学情的。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教学生说假话,说空话,必须让学生的写作与他们的真实生活发生联系,让学生有话可说。
所以,我指导学生写关于旅行的作文时,虽然围绕what,who,when,where,how做了套路话的设计。比如,就像王彩琴教授说的,去了哪里?北京。干了什么事?参观了长城,故宫和颐和园,吃了美食,拍了照片等。感受什么样?高兴、激动或是沮丧。
但是,我也一定会告诉学生,去上海,去西安,去成都,去八里沟和去人民公园该怎么写。词-句-篇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如果学生能学会举一反三,又有何不可?
不过,王教授的讲座还是让我明白: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在真实的语境中写作,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人,并为人立德,求真应该是做人的根本要求。
二,我知道的比学生多吗?
要想驯服一匹马,牧马人要比马知道得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现在提倡老师要做源头活水。
事实上,我们的知识储备过于单一。除了自己学科领域的知识,我们还知道什么?
2021年的最后一天,我办公室里来了一个以前教过的学生,恰好我的同事也教过她。教过她的有四个老师,但她只喜欢这个最年轻,教学成绩最一般的老师,为什么?这位年青老师和她一样是哈迷。因为哈利波特,她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而我和其他三个教师虽然也知道哈利波特,看过电影,但我们并不痴迷于此。所以,很难和班里的哈迷找到共同语言。
所以,优秀的教师她的知识结构要要完整,要丰富,除了我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我要懂得并熟知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我们也要懂得。
为了避免只教学生自己会的,我一定要不断学习,不仅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还要向学生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我是否能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
兔子去钓鱼,却连续三天使用胡萝卜作鱼饵,他自然钓不到鱼。因为胡萝卜是兔子的热爱,却不是小鱼爱吃的。
同理,我们教书育人,也要先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需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认知规律,他们学习中的困惑,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而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教自己擅长的领域的知识,甚至忽略了学生的需要。所以,才会出现教与学脱节的现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希望我能通过学习,掌握教育之道,教学之道,给学生更好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