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长寿县城图,笔者2016年10月21日摄于重庆大学图书馆馆藏《长寿县志》(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六月印汔)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实质上是春节在家里无意中发现了几张从长江上望向凤山的照片(集中在上面地图左下角,即河街“三道拐”附近),让笔者很有感触,结合在长寿生活经历,还有以前读到的资料,就想写一写。春节在家就写了大部分,拖了很久了,趁着春光明媚,想有个了结。此文不是为了考证,也不是为了纪实,笔者也不是宣传部,只是为了表达笔者心中一些对这座长江崖岸边上这座小县城的感受。
——马前卒说:“要有成文表达自己的欲望”。“读书无作文胆,磨刀无杀敌胆”是万万要不得的。感受历史比了解历史更重要。权当信笔由缰,东扯西扯,也欢迎指正交流。
长寿,古称“乐温”,唐武德二年置县[1]。为什么要从“乐温”改为“长寿”,说法大致相同,总而言之,就是这个地方的人很长寿!知道这点足矣。
由《蜀中广记》卷第十八·名胜记第十八·上川东道·重庆府二·长寿县:
【《乐温志》曰:“乐温山下有乐温滩,在县南四十里,元时置涪陵巡检司,因唐县址也。地气常温,禾稼早熟,因之得名。”《志》以此山人多耆耉,亦名长寿山。】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在县城南边约四十里的地方有座乐温山,山下有乐温滩,元朝的时候按着唐朝时的县址在设立有“涪陵巡检司”(貌似川东一带的“巡检司”一般都设在江边)。写《乐温志》时的县城位置应该在现“长寿乐温仁和场灌滩寺”,而写《志》时县城的位置应该在现“河街”了。前者在现乐温附近不难理解,后者为何在现河街了?《蜀中广记》其作者曹学佺生于1574年,猝于1646年,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而长寿县城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迁到现凤山下现河街一带。则曹时候的《志》应该是新修的《长寿县志》。而《蜀中广记》中的另外一段话,也证明了此时县城在现河街的位置(以下仅为笔者推断,仅为一家之言,不代表真实情况)。
【《志》云:“不语滩,在县东一里,相传客航过此,皆相戒不言,言则滩加汹涌。”又云:“玉溪里在县西八里。宋贤谯定天发,〈日上爰下〉渊亚夫所居也。谯学于伊川,〈日上爰下〉学于考亭云。】
▲不语滩[2]
现桓侯宫(张飞庙)下、长江长寿段北岸的石壁上依然存在着清乾隆二年孟夏毂旦镌刻的“桓侯不语滩”五个大字,《志》中所描绘的不语滩之所在应即为此处,正好也在河街东边。但为什么是“一里”,这个笔者不太理解,但方位肯定是对的。而后一句的“玉溪里”,即现在的长寿大洪湖地区。在河街县城的西北方向。
而《明史》·志第十九·地理四 中又有下面的记载:
【长寿府东少北。洪武六年九月置,属涪州,寻改属府。北滨大江。南有乐温山,下有乐温滩,大江所经。又东有桃花溪。】
府即重庆府,大江即长江。桃花溪一开始笔者以为是现“桃花溪”,而实际上说的是现“龙溪河”。考据来自关于垫江县的记载:
【垫江州西少北。明玉珍置,属州。南有高滩溪,西南入长寿界,为桃花溪。】
而“高滩溪”又是哪条河流呢,在《方舆纪要》·卷69·垫江县 中:
【高滩溪在 “县东南五十里。其水险恶,自达州界流入县境,下流入长寿县达龙溪,注于大江”。】
回到“南有乐温山,下有乐温滩,大江所经”一句,意思是说在县域南边长江流过乐温滩。那么这个乐温山和乐温滩又在哪里呢?
《蜀中广记》·蜀郡县古今通释第三·上川东道属 中又说:
【长寿山名 寰宇记云 山下有老人村也 县国初置 实秦汉之枳 唐之乐温地矣 志云 县东北五十里有乐温滩 即故县址 元立涪陵巡检司于此】
此处的乐温滩与上文的乐温滩相同嘛?笔者蒙了!大胆猜测:这里应该是把乐温仁和场的古城搞成乐温滩了!以乐温县治所在,误以为那里就是乐温滩——这种逻辑笔者称为“因治而山”。我还是相信《乐温志》的记载,因为后来修的志常常因为新旧不分而导致阅读混乱。
但是笔者在天涯看到一个帖子[3],主要观点是现长寿湖安顺寨泥城坝就是最早的故乐温县城,然后因为地质沉降搬到了现在的乐温仁和场,安顺寨附近就是乐温山之所在地。
帖子中列出康熙年间的县志的记载:
【废乐温县,治东四十里乐温山下,唐武德二年置,元省入涪州,置巡检司于此。】
这里我认为一样犯了“因治而山”的错误。与这篇帖子乐温山位置相矛盾的是《明史》中“大江所经”的描述相违背。难道大江所经只是说的长寿这个地域大江所经?从《读史方舆纪要》来看,这种推断站不住脚,在《读史方舆纪要》很明确表达了大江经过乐温滩。
在《大清一统志》中:
【乐温山 在长寿县西南 元和志 在乐温县南三十里 县因山为名 旧志 在今县西南五十里 地气常温 禾稼早熟 下有乐温滩 大江所经也】
元和志即《元和郡县志》,为唐朝中叶的官方地理书。《大清一统志》中说乐温山在长寿县西南,但没有说具体位置。从上下文看,《大清一统志》中的长寿县城在河街无疑。而旧志只有理解为《乐温志》才稍稍解释得通。如果是已搬迁到河街后修的《长寿志》的话,乐温山的位置应该在现洛碛一带。而洛碛一带旧时属于“温山县”。与前面相关文献的记载相去甚远。
又看《读史方舆纪要》关于长寿的记载:
【长寿县府东三百三十里,东南至涪州百十里。汉江州、枳二县地。唐武德二年,置乐温县,属南涪州。九年,改属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涪州。明玉珍时,改置长寿县,仍属涪州。明洪武六年,改今属。县旧有土城,今圮。编户二十七里。
○永安废县在县南。唐武德二年置,属涪州。开元二十二年,省入乐温县。又温山废县在县西。唐初置,属南?州,寻改属涪州。宋初因之。熙宁三年,省为温山镇,属乐温县。(?应该是“潾”。笔者感觉南潾州应该是今四川邻水县一带,未考证,只是猜测)
○乐温山县西南四十八里。山下有乐温滩,大江所经也。地气常温,禾稼早熟,因名。《志》云:此山人多耆?,亦名长寿山。《郡志》:长寿山在县东北七十里。
○三峰山,在县西十里,有三峰高耸。又县治西一里有凤山,其形似凤也。一名白虎山。漏明寨山县北四十里。山皆石壁,中有洞,石光穿漏,如屋室然。又北八十里有云阳山,山高耸。旧有云台观在其上。
○大江县南六里。自巴县流入界,又东入涪州境。《志》云:县南江中有龙舌滩,水落石出,状如龙舌。其西六里曰三江滩,水分二支,三滩相接。县东六里又有不语滩,俗传舟行过此,闻人语声,则江流?涌。桃花溪在县治东。上有桃花洞,或谓之龙溪。又县西北七十里有玉溪。杜佑曰:乐温县有容溪,下流皆注于江。(此处县城应该在关口一带)
○龙溪驿在县南,水驿也。《会典》:旧属巴县,嘉靖十三年,改今属。又县北二十里有黔南驿。】
《寰宇记》:
【乐温县有容溪 源出县北 南流经县东 又东南至(永安县东北二里) 注大江】
看地图,现龙溪河西南流向的河段长寿境内只有两段,一段成了长寿湖域,一段在复元。哪段可能大呢?私以为长寿湖水域那一段可能性大,即安顺寨泥城坝附近为永安县城故地。
再者,《蜀中广记》记录的《张桓侯庙记》有如下文字:
【乐温之山,下瞰大江,公之神爽,实兹寓焉。】
张飞庙在今天的复元,而文中的意思就是张飞庙所在的山,就是乐温山,“之”无实意。
兜兜转转一圈,我的结论:今天复元张飞庙所在的那座山就是乐温山。乐温滩是哪?应是长江边上的一个滩,毕竟那时长江水位没现在高,县城规模也不大。因为笔者看到夔州府奉节县的照片时我才能想到那时长江水位比现在低得多,县城规模也不大。故有此推论。
前面的这些只是笔者一些鄙薄之论——一些记载的细节推敲起来还是挺有趣的。顺便说说《读史方舆纪要》这本书,这本书笔者感觉隐约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原因按下不表。
综上所述:“乐温”改名“长寿”,最主要的说法是明夏政权的丞相戴寿见乐温“人多寿考”就奏请天子将乐温改为长寿。笔者觉得两个名字都是好名字!古乐温者,今长寿也!县城所在的位置于明成化十九年搬到河街、东街一带,清嘉庆七年正式搬到今天的凤山之上,长寿县城也有了“凤城”的称谓。
笔者对长寿旧城(主要是三道拐附近)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位老先生的博客[4],因为笔者也不知道长寿旧县城的具体细节。文章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道听途说,很奇怪的是,笔者就喜欢这种草莽之间流传的“马路龙门阵”,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反应了“人们愿意相信的事实”,而那时的生活需要这样的“故事”,甚至这些故事有“致幻剂般”的作用,而任何人都是需要“致幻剂”的。
▲从扬子江上望向整个凤山,拍摄者及年代不详(照片已处理,下同),总之是晚清到民国之间。用城墙围起来的长寿县城全都在凤山的崖顶上,然而,最热闹的地方不在用城墙围起来的县城里面,而是江岸一带的河街、东街。道理很简单,水码头所在的地方肯定是最热闹的,而当时长寿的码头就在河街,这里商贾云集,来往客商不计胜数。商业中心在当时的河街,行政中心在又在凤山之上的城内,那么必然会产生一条道路来连接这两个中心,于是乎——三道拐就这样产生了。
三道拐现在是对从河街到火神街梯道及两旁街市的总称,其实还包含了鱼市街、和平街等以前的街道,这两处的街市很多都被拆除了。“三道拐”这个名字很形象,顾名思义,这梯道街市上有三处较大的拐弯。笔者去走过,感觉不止三处拐弯,三可能只是约数。
▲这张照片为我们展示了那时候的三道拐和西岩(照片中三道拐左边的山崖),这些房子依着地势修建,比之现在拔地而起的高楼,更有了一份与环境相融合的美感。这张照片让我觉得以前的长寿城还是很好看的!西岩的瀑布是旧时长寿的八景之一,所谓“西岩瀑布千条线”,说的就是当时山上的水从西岩落下,似千条银线。瀑布形成的位置就在现在望江路望江桥那里,现在由于城市的修建造成水流的改道已看不到这景色了。
▲这张照片是青龙嘴定慧寺的位置。照片中看到的看到的亭子就是定慧寺的那个亭子,具体名字忘了。定慧寺重新修缮开发成旅游景区后笔者去游玩过,是一个看江景的好地方:可以望向远处的黄草山、以及屹立在江边涯岸上的白塔。
笔者在找图片资料的时候找到一张有定慧寺那个亭子的一张照片如上▲,作为上图的印证[5]。
▲上图来源于《永远的三峡》图像展[6],作者是 俄国出生的犹太人Dmitri Kessel。1946年,国民政府拟与美国合作开发三峡,美国《生活》杂志因此斥巨资拍摄了这些弥足珍贵的三峡照片,这是其中一张。照片中这根深入江中的石梁就是龙舌梁,三峡蓄水以后,只有在夏季的消水期才能见到一点点。此照片中的龙舌梁露出江边如此之多,推测应该是冬季拍摄的。龙舌梁从定慧寺青龙嘴直入江中,也是旧时长寿八景之一。有诗为证:龙舌添水夜月斜。龙舌梁后面的小溪就是现在经流三洞沟的桃花溪。桃花溪注入长江处其上有一座小桥,用以连接河街与东街。上图的山崖就是三道拐右侧的山崖,山顶上是林庄坝子。这山腰的半中是原来的武庙。
▲看这张照片更加直观。这张及后面的几张图片都是法国探险家Jean[7]1923年在四川探险时拍摄。
▲这是当时长寿县城的东门迎晖门,其他的门还有北门拱辰门、西门集凤门、以及南门安庆门。貌似当年白莲教造反就是从这个门攻入了长寿城——这个门周围都是悬崖,也不知道是怎么攻破的?笔者去游历的时候当地人说此门“七几年土改的时候才拆”——但土改怎么到七几年了——不知是当时我耳朵背还是他说错了?
▲彩照摄于2014年夏(无意冒犯,阿弥陀佛)。
▲东门附近的崖墓,官方说这些崖墓的年代在东汉到南北朝之间。在这些崖墓中,有一个墓穴十分大,可以放床放桌子的那种大,位于东门照片中城墙末端下面的石头的那个位置,墓室中间一根柱子,上面雕的是一条盘旋的龙。这些墓穴大多被盗,现在是附近居民放农具、柴火的地方,或是作为堆肥池——这些墓穴的主人生前生前想必也是显贵,悬崖下面又是千古奔涌东流的长江,是否想起了那首《临江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说完照片中的这些,再说说县城,即用城墙围起来的那一块土地。除开林庄坝子外,这块土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林庄那现在还有个林庄学堂,被保留下来了,老长中也在那,这林庄一带似乎是长寿城的文脉所在了?。笔者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俯瞰这个县城的影像。只能大概说说对这个用城墙围起来的县城的理解:三道拐上来是火神街(传说那里原来有个牌坊),火神街边上是石佛寺,然后就是南门。南门进来有一条大道,一直通向北门。依次是考棚街、吉庆街、新署街、禹王街、林庄口、凤岭街、北门。而县衙就在新署街。此外,北观那还有一段城墙残留,还是可以一看,北观应是原来故县城的至高点。
北门出去右侧有个胡家大院,是清朝振威将军胡超的旧府,解放后作过监狱,现在貌似荒废了。笔者听过的传说是——胡超早年是个好赌之徒,打烂条的人。其母亲去世,舅父借钱给他安葬母亲,把母亲背到半路时,结果天作狂风,霹雳轰响,其母掉了下来,胡超心想:“可能你老人家就应该睡在这里”,胡超拿着钱又去赌博去了,赌完钱回到此处时,蚂蚁衔土已安葬了他的母亲,堆起了一座土包。后来胡超就发达了,做了大官,回乡下船之时还不肯下船,要县太爷消除以前那些罪状才肯下船。胡家大院修建在一块伸出来的悬崖上,前有十年长寿县城整治危岩,就把这块悬崖插进钢筋灌入水泥加固了,说是把这里的风水破了——当然,这些都是封建迷信的说法。
现在凤城大院的位置是旧时的南城公园,即所谓凤山那只凤凰的凤头,在这里可以看到长江。有范哈儿驻防长寿时修建此公园的纪事碑。
还有就是以前听笔者长者讲过他那时来长寿读干校就是在向家祠堂,笔者小时候听不太懂,还以为是啥子“池塘”,大了才晓得应该就是最前面县城地图里的“向氏祠”,在今天的沙井一代。
——以上。
参考并致谢: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5%BF%E5%AF%BF%E5%8C%BA/35504?fr=aladdin
[2] https://weibo.com/1420151957/GAzBt351U?type=comment#_rnd1613390565570
[3] http://bbs.tianya.cn/post-843-771349-1.shtml
[4]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38562421_11_1.html
[5] https://h5.cqliving.com/info/detail/6531016.html?cid=6531016&vfrom=cms&isOpenApp=1
[6] https://fotomen.cn/2011/08/30/sanxia/
[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1d3cd400101pj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