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育日记第147篇 2月3日
让孩子学会“吃苦”
——读杨教授文章有感
最近偶然读到杨教授一篇文章,很有同感。自己小时候上学的一幕幕又浮现眼前……回想当年,自己五周岁就读了一年级,那时候好像还没有幼儿园,上学也没有规范年龄。因为姐姐们都去上学了,父母要撑起十几亩的农田,没有人在家里照看我了,所以母亲就把我送进了学校。学校就在邹庄后头,教室是三间土房,很是低矮潮湿,后墙的两个窗户,是两个大洞。可是我们学习的却很带劲,老师们眉飞色舞地讲课,我们高高兴兴的学习。记得有篇课文是《鸡毛信》,老师为了让我们学得更好,就让男生们分别扮演小兵张嘎和日本鬼子来演,我们学习得兴味盎然。风雪将至时,老师就从家里带来装过化肥的塑料袋子,把后墙上的两个大洞堵上,即使这样,我们却从来没有感觉到“苦”,认为上学就应如此。苦,是读书必然。
当时我们这些六七岁的孩子,脚上穿的都是母亲纳的千层底,条件差的还穿带木头底子的草鞋,走起路来,“踏啦、踏啦”地响。母亲特意给我做了厚厚的棉花靴子,课间我们在雪地上打滚,等放学时候,棉靴子早被雪水浸透了,脚指头在冰冰的鞋子里泡着,而我却摇头晃脑地欢乐地读着课文。我们从来不觉得“苦”,认为上学就应该如此,苦,是读书必然。
现在的孩子,有了宽敞明亮的高大教学楼,课桌是可以升降的,教室里有电脑和多媒体,上下学靠父母接送。衣食住行都是那么优越。可有的父母还是生怕孩子会冻着饿着渴着累着。有次我见一家长送孩子上学,车开到门口,只见家长不见孩子,我问“孩子呢?”家长笑笑,说“在车里呢。”我往车里一看,呵,一条厚厚的毛毯包着一个穿着羽绒服的小家伙,正舒舒服服地坐着呢。
现在的孩子,生活太优越,真应该让他吃点苦,并且学会“吃苦”,不要让他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让孩子在“吃苦”中磨练坚强、坚韧与坚毅!如果生活中少了苦寒与凛冽,少了挫折与磨砺,怎能锻炼孩子内心的阳光与强大?孩子不受其苦,有司不担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