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儿子高三放假一天,吃过早餐我就开始督促他学习,为了不影响他,我也静下心来,整理一下我的教学经验交流材料。17日有一个有关幼小衔接的公开教研,我把事先好的材料拿出来看了一遍,为了教研的效果好,我决定把它背下来。
每个教师都渴望使自己课堂上的学习令学生感兴趣。怎样把课上得令人感兴趣呢?是否每节课都能令人感兴趣?兴趣的源泉何在?
课上得令人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趣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
认知本身是一种最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人所创造的一切,都含有无穷无尽的兴趣源泉。但在某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像潺潺的小溪流入我们的眼帘,你走近一瞧,大自然奥秘的美妙图景便展示在你的面前;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隐藏在深处,需费力才能找到它、挖掘它,而且情况往往是:“接近”和“挖到”事物本性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是主要的兴趣源泉。、
如果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课程的兴趣,那就永远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要使学生亲自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有进步,这本身就是一处最重要的兴趣源泉。没有积极的脑力劳动,学生的任何兴趣、任何注意力都是不可思议的。
求知兴趣的首要源泉包含在教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对被分析的事实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中。学生在思想上明白道理,来源于认识了事实和现象的接触点,认识了联结这些事实和现象的线索。我备课时经常尽力考虑和领会的,正是一些接触点和线索,在这里,由于种种念头互相联结,在认识周围世界的道理和规律方面就会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东西。学生越是被这种新惊异感所吸引,他们就越想知道、理解、明了更多的东西。、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知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消失。我认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通过特殊的工作方法实现他们这一愿望,是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教室的窗台上有一盆桅子花,买来没多久,它就生出好几个枝条。孩子们对这花很好奇,觉得少见就要繁殖。我让孩子自己观察,如何在原花健康成长的条件下,剪哪个枝条不影响美观,而且这枝条还能生根发芽。学生观察后都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老师指出正确的那一个。很多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真正的发现。但实际上,他们还只是刚踏上发现者和探寻者的道路。我再将如何生根,如何栽培,包括如何进行养殖和施肥都教给孩子。这些让他们在后续的剪枝、培育、养殖过程中都有些清晰的思路,具体会根据他们面对的情况而定了。
这使学生们兴高采烈,他们的思维变得好钻研、不平静了。他们体验到作为人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自豪感,并认为我们主宰着事实和现象,知识在我们的手中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失去求知兴趣了。可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不折磨学生,不把他们弄得筋疲力尽,对一切抱冷漠态度,而使他们的全部生活充满愉快,是多么重要啊!自然,学生在直接进行研究并有所发现时,在了解了一些具体事实和现象时,便会产生最强烈的知识主宰者之感。不过,纯粹的思维活动,即智力对材料进行综合和系统整理的活动,会带来愉快感。
对于读过许多课外书籍的学生来说,课堂上所学的任何新概念、新现象,都装入了他得这于书籍的知识体系中,于是,课堂所讲的科学知识便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这种知识被视为必不可少的东西,有助于弄清楚“头脑中已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