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原因,今年的五台山之行推到了年终岁末。
这是一个滴水成冰的日子,不过,歪打正着吧,感觉相比夏日之行更为纯粹,首先少了那点自私的避暑之求。
依然是清澈的不含一丝杂质的蓝天,依然是直奔黛螺顶,依然要过那条清水河,依然是走那条大智路。
相比旺季的嚣啸,所见的游客寥寥可数,视野也仿佛开阔和辽远了些,以前是闹中取静,现在是体会极致的宁静与空灵。
不急不缓地拾阶而上,寒风拂面,脸颊有微微的被皴裂的刺痛,嘴唇也久违地感觉到了牙齿的冰冷,每往上走一步,都能感觉到石阶的清凉,石缝里存留着一道道积雪,脚趾都互相感觉到了彼此的温度,大拇趾反射性地向上翘翘,率食趾向其它脚趾头嘘寒问暖。
路上,还是不停地会遇到化缘的人,依然穿一身青衣,只是穿戴的厚实了很多,有的手拿一把小笤箒在石阶上一丝不苟地清扫,有的则干脆捅起了袖子面无表情地站着,有的站在路的转角处,跟前放着几个装着狐狸的铁笼子,他们跟前大都有一个正在放着佛乐的盒子,人们走过时便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有的会出手小小的布施,谁都不多说话,彼此双手合十,互道一句吉祥,又各自专注自己的心事。
走走停停,这段路,这1080个青石阶,要走快两个小时,到达了山顶,也就到了黛螺顶。
在寺庙外,放眼远眺据说隐约可见五台峰顶,(我方位感太差,从来没能看全过。),我一般更习惯在这里凭高俯瞰台怀镇,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大白塔特别醒目,目及之处,星罗棋布的寺庙、街市房屋纵横错落,像一幅展开的画轴,容易让人想起林逋的那句诗“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秤葑上田。”所不同的是,这是冬天,而且是正午,阳光很耀眼,没有阴沉的感觉,但那如画卷如棋盘的感觉无二。
回头望,就能看见黛螺顶的牌楼,又看见喜欢的楹联了“群峰叠翠观画境,一寺清幽听松涛”,“峰高未隐菩提路,愿切方登智慧门”。循着智慧门走进去,是静寂平和之境,那一年,中秋前到来,喜欢上了这里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之句,就以此为题给亲友们发送了一条祝福短信。如今,我又虔诚地来到这里,其实就是喜欢这里那种意境。寺院内一松一柏直入蓝天,阳光透过树的缝隙洒下来,静谧中含着蓬勃的生机,似乎这就是参透了人生后的智慧。
每次来这里,都会想起大朝台与小朝台的美妙故事。据说,当年乾隆来五台山,屡次欲登五个台顶进香拜佛,皆被风雨所阻。黛螺顶的高僧便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只是这样的朝拜叫小朝台,以和分别登顶五台的大朝台做区别。可见万事都有通融,关键就是一个心意,心即佛,佛即心,这也是一种不拘泥的处事智慧吧。
拜别黛螺顶,又忽忽踏上了归途。
依然是去台怀镇的那家刀削面馆,喜欢吃那里的苔蘑浇面。在这里,碰上了一位云游的僧人,他临出门结帐时,店主说,不用了。僧人双手合十,道一声:“佛主保祐”。看着这些,总感觉,佛门净地,总是有些不同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