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道德经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一节就是最典型。只要查查各位名家的解释,就会明了其差异是天地之别。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去读道德经,造化不同、修为不同,所得也不同。就像我们一起深入到宝藏之中,最终能获得多少,要看个人的修行,与别人无关。
老子在此再次使用母与子的关系,母是万物的源,也就是“道”,而万物是子。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道是本源,万物是表现形式。从人来说,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欲望?是因为我们心中想的是物,追逐的是物,被眼花缭乱、色彩缤纷的世界扰动的内心波动不已,终身也无法“治愈”。老子说,既然知道了万物,就要返过身来,坚守万物的本源,摒弃欲念,守护内心。
从外在来说,与无形的道相比,万物是强壮的,但是,能守住柔弱的才叫做强壮,柔弱是强壮之源——道是本源。老子在第四十三章里说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在“水德”的章节中也说到了同样的道理,水能克天下所有的至坚。
看到这一章,让人想到王阳明的名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将哲学在自己的一生中演绎到了极致,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像电脑或手机一样,随时随地都可以用,随时都用得上,而且效果是立竿见影。政治上,他成了第一流的政客,和王阳明较劲的对手们不管多强大,最后都败给他;用到军事上,则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威力。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是王阳明在江西平叛的时候对自己的部下伍文定所说的一句话。当时,宁王的心在不断地“妄动”,作为反叛者,既要保护自己的根据地,也就是现在的南昌一带的地盘;又要尽快地攻下南京,因为自己名不正言不顺,一旦朝廷的大军聚集,他的反叛计划就无法实现;还要根据一些密报,考虑自己的处境、调整自己的行动,等等,他的心在不断地“妄动”。
然而,王阳明的“心”不动,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镜子,宁王的“妄动、意念”会清晰地映照在这面镜子上,宁王的缺陷也就会暴露在王阳明的眼中。结果,王阳明可以随时抓住宁王的漏洞,从而做到“随机而动”。面对宁王的妄动,王阳明甚至还可以调动其行为。宁王也清楚,一旦离开自己的老巢,最担心被优势兵力围攻,结果王阳明用番薯私刻公章、伪造了一些传单,号称有16万大军正在向南昌(当时叫洪都)聚集,贴在了洪都的大街小巷,害的宁王在洪都呆了十多天,“等待”这些朝廷大军的到来。可朝廷的大军“久候不至”,王阳明却聚集了足以和宁王一战的七八万人马。
一个“心”不动,一个“心”不断妄动,最终只能是处处被动,不挨揍才怪。
王阳明为什么可以做到“我心不动”?根源在于他没有欲念、或彻底地管住了自己的欲念,既不为升官也不为发财,只为守护一方百姓的平安。而宁王不同,他叛乱的目的是要当皇帝(欲望),所以,他的心不能不动。
在此,也就可以看到王阳明一生最强大之处在哪里,那就是临终时所说的一句话:“我心光明”。因为自己的“心”光明,没有“为自己”的欲念,所以,可以做到“不动”,面对对手的随时“妄动”,对形势的判断就可以做到了然于胸,王哲学家自然可以百战百胜。这让王阳明的一生中,时刻都处于“主”的地位,用“无形”对“有形”,结果一生打仗无数,未尝败绩。他去世前一年,两广再次叛乱,其他人无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请王哲学家再次出山,孰料,叛匪一听说鼎鼎大名的王阳明要来,立即投降认输,因为和这位哲学家实在玩不起。
王哲学家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之中(富贵、贫穷、顺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详与平和的心境,都始终保持内心如水。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当然,真君子就代表高贵。
其实人生也是一样的,有些人一生坦途,事业蒸蒸日上,而更多的人是碌碌无为。我不知道别人,就我自己的体会来说,一生很多的时间都是浪费的,为什么会浪费?我们每个人都不想浪费自己的时间,人生匆匆几十年,也没有多少浪费的本钱。根源还是在于自己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念头无数,欲望无数,最终不断“妄动”和“盲动”,时间也就过去了。
上述道理,我们很多人都懂的,谁都希望一生有所成就。但我们都需要吃饭穿衣,特别在当今的社会更是如此,生活压力在肩,要做到压制欲念、坚守本源,确实太难,这是客观现实。从主观来说,因为人们有太多奢侈之心,欲望也就永无止境。所以,那些成大事之人,无一不是简朴之人。因为告别了奢侈,基本需求就可以很容易得到满足,也就可以做到坚守本源、压制欲念,最终,成就自己的事业。
很多人认为王阳明是典型的官二代(尚书大人的儿子当然是官二代),不愁吃不愁喝,当然可以“我心光明”。其实,拜朱元璋老人家所赐,明朝官员的待遇是非常低的,日子很清苦,这在历史上都有记载。王阳明父子都不是什么贪官,以尚书大人的待遇,或许吃穿不愁,但难说是富人。事实上,王阳明的父、祖、曾祖几代,也经历了生活非常困苦的时期。何况,王阳明在去贵州龙场的途中不断受到追杀,不仅衣食有忧,人头都是朝不保夕。所以,任何人的人生中都有自己的忧心之事,只是程度有差别,关键是不改心中的志向,不被奢侈之心所左右,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欲望。
控制欲望当然很难,大多数人注定做不到“我心不动”,所以,还是当俗人吧,将哲学家的岗位、建功立业的机会让给王哲学家这类人。
自己的心境,永远是自己一生的写照,老子和王阳明的哲学思维都是一致的。以上内容转自刀客大本营,如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