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奉化藤头村游玩,亲见两个相似场景,不禁对人格是如何健康成长的,以及它又是如何被扭曲、压抑的,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刻的印象。
一、
树荫下,一群鸽子啄食,游人上前,小可爱们也不抬头——景区鸽子不怕人呢!
旁有一男孩,两岁左右,离鸽群两三步目不转晴观看。
伴着咕噜噜咕噜噜声,白的灰的黑的花的,十几只鸽子灵巧的小脑袋不停晃动,尖尖的小嘴快速啄起游人撒在地上的食物。
鸽子眼里只有食物,孩子眼中只有鸽子,一派和谐自然。
万物皆有灵,那是孩子用性格中的聪慧型与外部世界对接。这种状态下,他的心灵通过那清澈的眼晴能读懂动物世界一切,不需任何语言翻译。
几个大人却嫌孩子胆小,你一句我一句要让他勇敢向前。
男孩没吭声也没挪动,目光依然专注着鸽子。
奶奶耐不住了,放大了声:“宝宝,抓,抓鸽子!”,边说还边猛地伸手向鸽群,做着抓的动作。
男孩闻声微抬头,但双脚却停留原地。
一头长发的姑姑看奶奶唤不动男孩,索性牵起男孩小手走向鸽群。
男孩身子往后缩。
妈妈看来更关注孩子内心:“他有些怕”。说着便赶紧上前,蹲下身搂住儿子一番温存。
姑姑索性放下男孩,亲自演示。只见她左一脚右一脚,再张开两手上下摆动着走进鸽群。
扑楞楞……惊得安然觅食的鸽子东飞西走。姑姑开心地面向男孩,内心那份自嗨溢满言表。
爸爸也凑向男孩:“这个不用怕,胆子大一些好了……”
此时男孩有些蒙,眼光早己从鸽子身上挪开,伴着亲人们的言行一会儿飘向东一会儿移向西。
……
终于,男孩跟在姑姑身后走向鸽子,也学着扬手抬脚,惊得鸽子不断飞起。
后来,男孩再也没有安静注视过鸽群,只是兴奋地嘴里叫着、腿踢着、小手挥着。
离开鸽群他们继续向前游玩,四个大人围着一小孩。小孩挺开心,嘴里还喊着:“不怕,不怕!”
案例二
鸽群旁来了另外一个男孩,三四岁模样,也是先离鸽群有点距离静静观看。
一旁有三个成人,外婆、妈妈、阿姨。她们观赏着风景,没人干扰男孩。
阿姨拿出袋子里的饼用手捏碎递给男孩,男孩上前两步抛给鸽子,然后又自然地后退,继续低头观看。
他双脚并拢面带微笑,双手放松地垂在身子两旁,手掌自然摊开,显然,他对鸽子毫无戒心但也不愿打扰它们。
抛食时男孩上前两步,抛完后又自然后退。小鸽子们则相应做着移动,男孩上前它们退后男孩退后它们上前,两者的互动毫无违和感。像极了生活中,两个陌生人之间比较成熟的交往模式——相互尊重关心但又出于自我保护相互观察。
男孩一会儿立正姿势歪头侧目认真注视,一会儿欣喜溢于言表身子轻跳几下但又立马止住,唯恐惊扰了地上那群小生命。他上前喂食时,双手将食物尽量抛开些照顾到更多鸽子的表情,像极了负责而又娴熟的饲养员,那静观而又稍许欣喜的神态又像极了富有欣赏力的艺术家。
此时,男孩和鸽群宛如一幅动态图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在相互尊重之间丢弃了所有的高低贵贱,只留下暖暖的情感回流
……
妈妈给男孩递上一个饼,这次没有捏碎。男孩接到手上,看看鸽子又看看手上的饼,犹豫了 。显然,饼太大,鸽子的小嘴无法消受,而他的手又太小根本捏不碎饼。
一旁三个大人都看到了这一幕,但没吭声,她们貌似已习惯尽量让男孩自己想办法。
突然,男孩蹲下身子把饼放到脚下,用劲一碾,饼碎了!
娴熟的动作,没人演示也没有预演,不知他从曾经的哪件亲历事件得到这一启迪。
河沿上停着两只鸽子,一只花的一只黑的,离男孩五六步远。
看到地上的饼屑,黑鸽子立马上前,男孩却意外地挥手将它赶跑。原来,他觉得黑鸽子刚才吃得够多,花鸽子却总也抢不到,想单独喂。可是,花鸽子面朝男孩不向前也不飞走。显然,这只比较胆小怕生。
碎饼躺在地上,鸽子又不肯上前,男孩愣住了。
也许是城市娃,一直被要求不捡地上食,男孩不知所措。
外婆看到了,她怕时间长了那只花鸽子飞走,男孩满满的爱心会留下遗憾,就上前告诉他可以用手从地上抓起碎屑。
男孩也不答话,眼神依然专注,他沉浸在“工作”中。
他伸手弯腰从地上抓起饼子碎屑,满眼认真地抛向花鸽子。终于,花鸽子探头在地上琢食了。男孩满意了,欣慰的眼神笼罩着那只胆小而又孤独的鸽子。
满满的爱意,在男孩和鸽子之间流淌。
半个多小时时间里,男孩的目光始终在鸽子身上,淡定而专注。仿佛融进了它们的世界,成了其中一员,鸽子们和他也似有了默契,用共同的节奏与男孩一起在它们的世界里休养生息
……
上面的案例分析,见《男孩与鸽子—儿童生活看四型(2)》
了解新四型人格理论,请点击左下角专栏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