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财务报表比作是一张公司的体检表,公司的会计人员就是通过抽血、检测,把公司各项经营活动量化、记录,有了这张公司的体检表,我们真的就能判断出这究竟是怎么样一家公司吗,其实未必,就如同我们在医院拿到自己的体检表,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各项身体指标,我们普通人很难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健康状态,而财务报表对于判断一家公司的好坏也一样,普通人之所以难以判定,是因为我们缺少了判定的标准和准则,而贾宁的《财务思维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财务思维框架,来看待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
所谓财务思维,其实就是根据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做出投资决策的能力,那怎么样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呢,要想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或者经营决策,就得理解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三张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也叫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资产负债表看做是公司的一张大头照,它能让你一样看出这家公司的大体轮廓“高矮胖瘦”,这张表可以一切为二,左边告诉你公司有多少家底,也就是资产,右边告诉你购置这些家底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即负债。
损益表:也叫利润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是收入,中间部分是成本,最下面部分是收入减去成本所得的利润,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很重视这个利润表,然而真正的财务高手,更关注现金流,股神巴菲特曾说过:自由现金流充沛的企业才是好企业。
现金流量表:反应的是企业一段时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变化情况,真正的财务高手懂得企业靠利润发展,但是更要靠现金流活命,如果把企业比做刚刚出生一个人,利润好比我们每天的一日三餐,丰富的营养能够让我们更快的长身体,而现金流就如同我们呼吸的每一口空气,一个人如果总是饥一餐饱一餐,最多也只是营养不良,但是人一旦一口气上不了,就会死掉,企业也是一样。
有研究发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四家破产的企业中,有三家是盈利的,只有一家是亏损的,没错,盈利的公司也会破产,1968年会计学术界的鼻祖之一William Beaber教授发表了一篇重量级论文《用财务比率预测失败》,提出现金持有水平是所有企业财务特征中,预测破产风险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可见现金流问题是一个企业的生死问题,所以根据先生存,再图发展的原则,应该把现金流放在首位。
通过几节课对于这三张报表的认识和理解,还解开了我曾经一个很大的疑惑,为什么利润表要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而不是像现金流量表一样根据收付实现制编制,最根本的原因究竟是会计制度未来强调付出的努力和所获得的成果之间相匹配,即遵循了“配比”原则。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解释太过干巴巴,那不妨来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CEO,公司的会计制度不采用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而是等到收到现金再记录利润,你辛辛苦苦敲定了一个大订单,但是客户要半年之后才会把钱打给公司,那么在这半年里,账上收不到这笔钱,在考核你的时候,看起来你这段时间什么都没干,没有业绩,也就拿不到任何奖金了,这样公平吗?这还只是作为企业经营者,作为投资人呢,假设这家公司引进了几个新投资人,如果要等客户实际打款之后才计算利润,那么这些新投资人也能享受这笔大订单所带来的利润了,如果你是这家公司老的投资人,你愿意吗?肯定也不愿意,因为那个订单实际发生的时候,新的投资人还没给公司投资,是不能分享那笔订单的利润的。
权责发生制编制的利润表虽然不能反映现金流量是个很大的缺陷。但是企业也不能因此废权责发生制而改为收付实现制。因为收付实现制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历史证明企业不能采用。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的同时,编制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表,不失为“熊掌”与“鱼”兼得两全其美的方法。
在普通人眼里,这三张表就是一份数据,但是,在真正的高手眼里,这三张报表是一个工具和一门语言,从企业的内部来看,它们是管理和决策的工具,从企业的外部来看,它们是最通用的商业语言,想要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最重要的是要看得懂企业的健康体检表,不仅要懂得怎么看表,更要懂得体检表存在哪些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