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国家博物馆闲逛,也没什么计划,碰到什么看什么呗。
国家博物馆还是很大的,即使走马观花,也很难一次性看完,所以我也懒得求全。
而且我之前已经来过,以后也可能会再来,嗯,反正它免费,我还消费得起。
一、《水浒传》
在“古代中国(展览名)”游荡。
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清代的《仿陈老莲水浒人物卷》
陈老莲就是明末的陈洪绶,陈洪绶的《水浒叶子》影响很大,后世的水浒人物图多有参照。
但就李逵而言,这幅《仿陈老莲水浒人物卷》跟陈洪绶的处理很不一样。
陈洪绶的李逵不是光着膀子拿斧头,而是满脸皱纹像老农,我到现在依然不明白陈洪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当然,就水浒人物图而言,我们这代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戴敦邦水浒人物图(98版电视剧片尾那个),又或者是小浣熊水浒卡。
二、《三国演义》
《仿陈老莲水浒人物卷》边上有一个明刻本《三国演义》。
细看,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细节:
首先,第一回的回目是“祭天地桃园结义”,这和我们今天看到的不一样,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其次,正文开始之前不该有一首《临江仙》吗?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个,之后还应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怎么一上来就“后汉桓帝崩”?
这就牵出一个《三国演义》的小知识。
我们常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同时,我们又知道《临江仙》的作者是杨慎。
那问题来了,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杨慎是嘉靖时期的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怎么能引杨慎的词呢?
这里涉及一个人——毛宗岗。
毛宗岗是清初的人,他对罗本《三国演义》做了大幅修改,整顿回目、改换诗文、修正文辞,加强尊刘抑曹的倾向……
我们今天看到的通行本《三国演义》其实是毛本《三国演义》,所以和明刻的罗本有很大不同。
三、《西游记》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再往下会有《西游记》和《红楼梦》吗?
正这样想着,看到了繁(Pó)塔砖。繁塔砖就是繁塔的砖,繁塔在开封,是北宋时期建造的一个塔。
这块砖的图案很好玩,看到它,很容易想到教科书里的玄奘图。
但图里的人真是玄奘吗?
这张图原件在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是镰仓时代(1185-1333)的文物,边上并没有“玄奘负笈图”的字样。
看图的细节,有耳环、有骷髅项链、有配剑,衣服还很华丽,很让人怀疑啊。
有学者猜,很可能画家一开始只是画一个行脚僧,但人们一看到行脚僧,就想到玄奘,久而久之,图里的人就被说成了玄奘。
不过,繁塔砖里的和尚不大可能是玄奘,一方面,他眼窝深陷像胡僧,另一方面他身边有只大老虎。
有老虎的话,更可能是伏虎罗汉或达摩多罗尊者。
四、《红楼梦》
这块繁塔砖勉强跟《西游记》有关吧,不知接下来有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想到《红楼梦》?
哈,我看到了,战国黼黻(fǔ fú)纹筒瓦,这两个字我在《红楼梦》里见过,当时我不认识。
那是荣禧堂的对联: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知道了“黼黻”的意思,才知道荣禧堂那副对联的巧妙。
从表层看,它是说:座上主人的珠宝像日月一样闪耀,堂前客人的衣服像烟霞一样美丽。
但是“黼黻”和“珠玑”这两个词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可以指美好的文章(关于“珠玑”,可以想一个词“字字珠玑”)。
上下联都是双关,表面是炫富,实际夸自己有文化,这才是这副对联的高明之处。
想完《红楼梦》,我都有点佩服自己了,竟然能这样串起四大名著。
不过有个问题啊,一开始是明清刻本,然后是宋的塔砖,这儿是战国,这时间顺序怎么是倒的?
带着一种不详的预感,我往前走了走,果然前面有“前言”,所以我是逆着这个馆的顺序走的吗?
(本文最初写于2018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