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两个字像是被施了魔咒。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是真的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进行作文教学吗?难道作文真的是学生口中说的是“怪兽”吗?
作文教学是可以进行教的,而且学生是完全可以幸福的写作的,王荣生教授编辑的这本儿《写作教学教什么》让我们看到雾里的灯塔。
目前写作教学现状
1.没有专门的时间来教写作。
2.作文写作内容总归结为“散文写作”。
3.目前老师教学生写作的情况有以下几种:老师布置一个题+学生开始写;老师出示一篇范文+一个标题+学生写;老师讲一下所谓的作文写作方法技巧+学生写。
面对老师指导学生写作的这些情况,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没有写作教学,我国写作过程一直以散文的写作作为课程内容。而散文这个问题有两个特点,从内容让说是独特感悟,从形式上讲是独特表达,均属一个人的事情,是不可教的。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所以现在有的老师,就教了一些怪招,抄好词好句,讲作文写作技法。(当然,如果切入点正确的话也无可厚非)可是结果往往是抄的好词好句很多,但自己的作文里依然用不上;写作技法知道的也不少,可是自己作文里依然平铺直叙。
真正的症结在哪里呢?
所有写作课程,其实都没有关注到写作的过程。刚才的那几种写作情况,大都是老师给个题目,共同点就是在学生写作的整个过程里,教师是不参与的。所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里遇到的困难只有他们个人面对,如果无法去解决了,找不到解决的途径,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久而久之就对作文产生了厌倦和恐惧。
怎么办?
老师要在学生,出现困难的过程里及时出现,所以就把写作过程细化。并且,原来的布置作文的那一套流程要有所改变。
学生真正的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文字的线性特征和生活的全息性特征之间的矛盾,教学的关键在于,文字表现虽然是线性的,但我们如果能够多组织若干条线,就可以构成全息性的立体化的生活。但是这样讲解释很抽象的,所以,在课堂上要讲同一个道理,要经过活动。
这就需要考老师的智慧来设计一节课。
知道学生,不足在哪里,老师要善于,找材料,找桥梁,把学生的不足,给弥补出来,告诉他们如何做。
1.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作品出现的突出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并拟定这一阶段的写作重心。这样才算有的放矢,毕竟孩子们进入班级他们已经有了"写作经验",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在他们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指导。
2.在批阅作文中一定要有具体指导。
3.要知道学生写作困难在哪里。为什么会在这里。如何帮助学生改变这种状态。
按照常理来讲,学生写作困难在哪里应该学生自己都清楚,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学生有时候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作文写不好。所以作为老师在这里一定要认真研读他们的作文,列出来他们的优缺点。写作课程课堂上进行具体的指导。
4.作文批阅之后,老师应该完成这样一个表格。
当然这些问题不可能立竿见影,一定要有一个循环,至少是两周时间,进行刻意练习。
再说一下再批阅作文中具体的指导,举个例子,作文里出现了“描写不具体”这样的一个问题。怎么解决?
第一,要告诉学生,什么叫描写不具体?
第二,要告诉他们,为什么描写不具体?哪个地方没有描写具体。
第三,告诉他们怎样才能描写具体。
也即是告诉学生他哪儿不足,产生不足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描写不具体,语言不生动,并不一定都是言辞方面的问题,生动的核心是具体,只有写具体,才能写生动。所以在描写的时候要给他分解。
(1)把瞬间发生的事情展开。
(2)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来。
文章举了这样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比如说老师让写一块橡皮。可能很多同学都觉得一个橡皮有什么好写的呢。字数也写不够啊,所以很多学生,都产生了畏难情绪。
于是老师就指导:你先闻一闻着块橡皮,有什么感觉,在在纸上擦一擦,有什么感觉,再扔一扔,往地上扔王强阵容,有什么感觉,在太阳底下照一照,你又会发现什么?你有联想到了什么?
到这一系列的提示结束之后所有的孩子眼睛都亮了。其实这就是把瞬间的是慢镜头播出来,然后把整个过程记述下来。这就可以把事情写的比较细比较生动。
所以呢,在写作文之前要设置合适的场景。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他们的观察能力。书中有好多生动的例子。成功地解决了,老师们在指导过程里不知所从的难题。
读完前四章收获还是蛮大的。不管是懂得了什么理论,学到了什么样的方法论,最终还要落实实践,让所学改变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