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词儿,熟悉不?
可能各位很多年没看过春晚了吧,有的00后估计压根就对春晚没啥印象?这也不能怨你们,中国的观众心地善良,但眼睛也是雪亮的。
殊不知,遥想春晚当年,那也是“现象级”的存在,不夸张地说,可能一整年的“流行语”都来自于春晚的某个段子,甚至有的经典之作,恐怕生命力不止一年两年吧!本章的主副标题均来自于某年春晚的经典之作,名字嘛估计不用普及了,反正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年初一初二出门溜达的时候,大街上遇到熟人,都是这一句:
——拐了,拐了.......
诸位可不要以为杂家就在这卖弄情怀呢,本章要和大家唠的竞技体育项目,还真就和这个看着比较“二”的主副标题严丝合缝,用东北大白话,就是“挺对撇子”。至于那个副标题,应该算一个“引子”吧,主要起场景再现的作用,让各位马上产生画面感,真正要掰扯的是那个主标题——“大跳”。
估计看官们差不多也猜出来了,本章杂家要和各位交流的是
——田径跳跃项目!
先把各子项列举一下吧——
跳高、跳远、三级跳、撑竿跳高。
估计有的看官会为我担心,就这几个玩意,你能整出啥幺蛾子呀!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没有啥观赏性,和上两章那个号称第一运动的足球简直就没法比,甚至还不如看一盘象棋有意思呢,除了体育专业人士,或者关心金牌榜的爱国青年,谁看这玩意呀。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如果像标枪链球那样有点“道具”,兴许还能掰扯点东西出来,毕竟这些道具有可能就是当年火力输出的真家伙,可是这几个跳跃项目,除了撑杆跳拿个傻不拉几的大杆子,其余都是赤手空拳,想往冷兵器上靠都没个抓手。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要是集体项目也行,实在没啥整了就唠唠“阵法”,也能忽悠一阵哈,但是这几个跳跃项目的运动员基本都是“卖单儿”状态呀,能唠点啥呢?
各位分析的都对,这几个败家玩意确实不太好整,说实话,如果没有中国运动员参加,我连看都不看。
但是各位不要忘了,杂家一直在那卖弄的独门武功“穿透大法”,还有略带放荡不羁的笔风和脑洞,一般的小障碍还真就“绊”不倒我,赐读过我前面作品的看官应该对杂家的风格略有心得,更何况这几个项目咋说也是正式列入田径大项的,一点小困难能让我退缩吗?
先从撑杆跳高唠起。
严格地说,这个项目发展到现代田径阶段,是最“走样”最“华而不实”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完全让你看不出它原来的样子。
和撑杆跳高并列的跳高、跳远等跳跃子项,虽说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可也没有丧失最原始的动作要领和肌肉力量感,作为远古祖先基本的生存技能,从古至今那几套连贯动作基本没变,只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落地和跨杆环节上加了不少“花活”。
回过头来再看撑杆跳高,若在枯燥无味的跳跃项目中“矬子拔大个儿”,在观赏性方面它还真算妥妥的“一哥”。腾空而起的既视感,颇具美感的弹性起飞弧线,跨越横杆时优美细腻的肢体动作.......,这一切在现代发达的摄影技术加持下,就连不喜欢看田径比赛的观众,很多时候都能被吸引。
这么有“收视率”,为什么还整出“走样”、“华而不实”评语呢?
原因很简单,这个运动在冷兵器时代,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滴!
先从兵种说起,前面章节也多次提到兵种话题,比如说中国象棋是诸多兵种集大成者,足球属于轻步兵等等,
那么,这个撑杆跳高应该划归那个兵种呢?
车兵?
有点太扯,作为冷兵器时代半机械化的高大上兵种,一般得有军衔或者统帅才能站在“车”上吆五喝六,或者都是专门训练过的,这种特性可以类比现代的坦克装甲兵,因为这个军种是用来攻坚拔寨的,讲究的是一个“稳”,像钉子一样“钉”在车上,动不动就杆子一撑在车上随便起跳,那还给你配车干啥。
骑兵?
也不靠谱,骑兵的杀手锏是机动性,重装骑兵的长矛都有严格长度限制,怕太长了影响灵活性,很多骑兵甚至只配马刀,整个这么长的一个杆子,还有弹性颤颤巍巍的,都不用敌人布置绊马索,自己就能给自己下绊子。
步兵?
貌似有道理,但是,不全面!
神神叨叨的,到底是啥分类呀,古代三大兵种都列举完了,总不能整出啥特殊兵种吧!
说对了,还真就是特殊兵种,现代普遍的叫法是“特种兵”或者“侦察兵”。
之所以拿个有弹性的杆子,不用问,就是用来跨越障碍的,古代常见的有壕沟、护城河、拒马、蒺藜阵等等,这些障碍物能有效减缓或者阻止对方的骑兵突击和步兵大规模冲锋。
估计有人会说,上去搬走清除掉,或者搭上浮桥之类的,不就过去了吗?
说得对,要是对方已经投降或者跑路的情况下,基本是这个流程,如果对方要和你死磕,他会看着你在那开路架桥吗?
只要修桥的“民工”一上来,直接就弓箭、长枪伺候,拖欠民工工资的糗事那是从来不干的,直接要你命!
这就需要有个快速突击力量,先跨过障碍去解决那些弓箭手长枪兵啥的,给后续的“清障”工兵创造时间和空间,然后“呼叫大部队”.....
家人们,这不就是咱们在战争片中津津乐道的那些“三角洲”、“侦查连”吗?
能入选特种兵和突击队,不用问,战术素养和绝世武功是必备条件,问题的关键是,武功再高也是肉体凡胎呀,铁蒺藜一扎也是满身飙血,掉到沟里照样粉碎性骨折......
用什么工具跨越障碍呢?
看看,不知不觉划重点的地方就来了吧!
用带弹性的长杆呀!!!
身配短兵器,人手一支长杆,点地,走起,跨越障碍后直接扔掉,用短兵器贴身肉搏,为大部队清障创造条件.....
是不是有点画面感了?
哦!都这么有画面感了,你咋还说这项运动到现代严重走样了呢?
这就得分析细节了!
严格地说,古代战场上突击兵团使用的“撑杆越障”战术,不能叫“撑杆跳高”,只能叫“撑杆跳远”。
至于原因嘛?再简单不过的常识了,你要的是距离,能跨越障碍的距离,整那么高干嘛?真要是像奥运选手那样一窜老高......
还用敌人和你作战吗?
落地即OVER!不死也得重度伤残,
你以为对方会给你准备弹簧垫子吗?
现在理解杂家认为现代撑杆跳高“华而不实”的原因了吧!!!
古时打仗的时候,撑杆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跨越深沟或者护城河时,杆子点地的位置是沟底,借助弹性水平横跨沟宽,就算有弧线也是低平弧线,跨越拒马或者铁蒺藜的时候,可能弧度要加高一些,不高过不去嘛,但也不会像现代奥运会那么夸张,我们要过去打仗杀敌,不是去跳楼或者领个“残疾证”。
好吧,你认为撑杆战士属于特种兵或突击队的一番解释我们接受了,那你上文提到的“侦察兵”是个什么梗,见过侦察兵拖着个长杆子的吗?
还得请出杂家的那个独门武功“穿透大法”。
先从一个火爆的电影唠起吧,估计很多人特别是男看官都看过那部让人极度亢奋的电影《疯狂的麦克斯》,还记得车队倾巢出动的时候,那几个特别显眼的角色吗?就是爬到高高杆子上,车队前进过程中还来回摇摆晃晃悠悠的那几个......
那可不是秀花活玩杂技,他们是整个战队中相当重要的力量,首先,爬的高可以望得远,兼具观察敌情任务,其次,攻击时还可利用长杆的弹性,直接居高临下攻击敌人,有点像“甩棍”,打几下就弹走,有时还真拿他们没辙,挺气人是不。
说电影片段的目的只是增加各位的画面感,现在还得收回来,看看冷兵器时代侦察兵是个啥配置。
严格地说,这个兵种还有一种叫法更贴切——“瞭望兵”。
主要任务是在高处观察敌情,向地面指挥人员通报信息,再把统帅的命令转化为“旗语”之类的,借用高度让全军都能看到统帅的指令......
问题的关键是,怎么能站到高处呢?
如果是大军团作战,部队配置齐全物资充足,一般会有“中军”这个阵营,还会配置帅旗......脑洞打开一下,知道为什么很多粗大的帅旗旗杆顶端,都配置一个“斗”吗?
告诉你们,那是“码人儿”用的!
冷兵器时代的瞭望兵或者令旗兵,在对阵时会顺着旗杆爬到这个“斗”里,观察敌情传递命令,和那些特种兵、突击队跨越障碍不同,这个才是真正的借“杆”登“高”,追求的是越高越好,站得高看得远嘛!要说区别,这个只是爬高,并不往下跳,别说跳了,不小心掉下来后果都是很严重滴。
如果是小规模作战,或者穷得叮当响的两个部落武装在那互掐,那些中军大帐、带斗帅旗啥的,基本上是配不起的,但是登高远望还是必须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嘛,只不过简陋了一点,找个弹性好的竹竿子或者砍一棵比较高的树,底部用三角支撑,或者直接用人扶着,别倒了就行,剩下该干什么了?
闲话少说,直接往上爬即可.......
这种简易版的“瞭望台”,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接近于撑杆跳高的配置,只是不直接往下跳而已,要下来得靠“出溜”,要不会出人命的。
战争场面说了一大通,画面感也该足够了,回过头来再看现代的撑杆跳高,表演性和技巧性太重,基本已经严重走形,完全没有战场应用价值了,要不是那个厚厚的弹簧垫子,至少摔个生活不能自理。还有那跃杆时的优雅“造型”,简直就是给敌人当靶子呢,生怕射不到你是不。如果评比从古代战争演化而来竞技项目,哪个改进的最为明显,我看撑杆跳高绝对可以排进前几名。
下面的话题,咱们把那根“杆子”扔掉,说说完全人力的“天然绿色版”跳高。
估计很多看官会说,就算你的笔风再怎么不羁放纵,要想在纯天然板的跳高身上整出点幺蛾子,恐怕没那么简单吧!
说得对,这会儿连个道具都没有了,全靠人在那“蹦跶”,能整出啥呢?还得和战争挂钩,这难度,颇有挑战性哈。
别忘了,杂家还有一个“剑走偏锋”呢!
这回咱们从“姿势”唠起。
先来点“涨姿势”的小普及,列举一下现代跳高常用的越杆方式。
——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
说实话,不来点插图很难形象理解,考虑版权问题我基本不采用下载图片的方式,尽量大白话描述吧,力求最强的画面感。
咱们先从最流行的“背越式”开唠,现在比赛中基本都这个姿势,看过运动会看官们也最容易入戏。
从技术角度和观赏性角度来说,这个姿势最科学,也最耐看,但是,也是最不实用的一种,还对技术训练要求最苛刻,不经过系统训练,不但跳不过去,还有可能“半身不遂”呢。
古代战场上的跳高应用,不用说,也是跨越小障碍时候才用得着,一般是比较矮小容易跨过的路障,太高了可能就得交给特种兵和那根杆子去搞定了。普通士兵的跨越障碍训练,在现代军体训练科目中依然存在,并不因为热兵器的普及而荒废,因为这是战场基本技能之一,与兵器关系不大。
那为什么说“背越式”最不靠谱呢?
大家可以先脑补一下奥运会上跳高选手那优美的身姿,再联想一下战场环境.......试想一下,如果身配武器的士兵,用这个姿势完美“跨越”后,会是个什么场景?
背先着地,也就是说人是仰面朝天的,这是战场大忌呀家人们,你敢这个姿势把小肚腩暴露给敌人,自己脑补去吧,就算不是小肚腩,你有八块腹肌,那又能如何呢?
再加个码,如果是重甲步兵,跟个煤气罐似的,这个姿势着地,不用敌人来补刀,试问一下你自己还能站起来吗?见过被翻过来的乌龟吗?
如果再点儿背一些,有可能这姿势一着地,就被自己身上的武器给“戳”那么一下,那画面简直不要太酸爽吧。
再唠唠“滚式”和“俯卧式”。
这个滚式可以简单理解为整个人是横着过竿的,身体几乎与竿平行,就像滚筒那样“滚”过去的。
俯卧式可以参照背越式,只不过是“脸朝下”的姿态,这样就很好产生画面感了吧。
这两个姿势要说战场上常用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和背越式那种相当“二”的战术动作相比,它们还真有可取之处。
拿俯卧式来说,试想一下,在障碍物后面有弓箭手的时候,跨越的同时再来个原地翻滚规避动作,不正好能保护自己吗,这个动作在热兵器时代同样是经典的战术规避动作,影视剧中常见俯冲跨越原地翻滚躲子弹的镜头吧。
至于这个滚式嘛,平常很少用,只有在战场上紧急避险的时候才能起到一定作用。如果觉得有点懵逼的话,脑补一下经典港产枪战片的镜头,“一个横向翻越,翻滚的时候还能打那么几枪.....”,这是标准的“滚式”,虽然有点花哨,但是绝对赚眼球,连美丽国都崇拜的不要不要的,袁和平大师在《黑客帝国》中的经典指导,简直就风靡全球,咱们撇去那些躲子弹、玩花活的镜头,仅从姿势来分析,戴墨镜的那小子,不就是标准的滚式吗?
最后说说“剪式”。
可以简单理解为两只腿先后跨过横杆,类似于武打电影中的“剪刀脚”。这种姿势除了腿脚不方便的重装铁甲兵以外,还真就是应用最广的,它可以在身体稳定的状态下跨过障碍物,动作连贯性极强,一般落地后不影响作战,在战场中这才是最大限度自我保护和消灭敌人的实用跨越方式。
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个姿势最实用,但是成绩也是最不好的,要稳定性必然会牺牲高度,专业比赛时基本没人用了,因为本书是研究运动起源和与战争的关系主题,才用了这么多篇幅来表述,和纯粹的竞技体育是有一定区别的。
估计有的看官让杂家这笔风给惊得够呛吧!说放荡不羁都是轻的,简直就是“拽”出天际呀,地球人都知道的几个田径项目,竟然让你小子给整出这么多“花活”。
这就是“思考”和“穿透”的威力,按照咱们东方大国国学精粹的说法,世间万物都有一个“道”蕴含其中,再普通的事物和现象,只要你用心观察另辟蹊径,皆有“道理”可循!
好吧,那你倒是说说“跳远”能整出啥穿透呀?
不好意思,穿透不等于胡诌,剑走偏锋也不是钻牛犄角尖,跳远就是跳远,虽然也起源于战争军体训练,但是实在写不出啥幺蛾子,总不能在这瞎编浪费各位的感情吧!!!
今天就先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