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我第三次在三连蹲点时,有幸与全团官兵一起,参加了一次升国旗仪式。
说起来惭愧,在此之前,尽管将近不或之年,正儿八经的升国旗仪式,我只参加过两次。
一次是2001年4月份,我带继父和母亲到北京旅游期间,起了个大早,带二老到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仪式。另一次就是时隔10年之后,首次在驻内蒙赤峰某摩步旅炮兵团参加升国旗仪式。
两次升国旗仪式,次次都很震撼,次次都让我激动不已,次次都让我泪洗满面。
那次在天安门广场,因为去得早,我和父母占据了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可以正面地、全程地、清晰地看到升国旗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护旗方队从天安门城楼走来,包括旗手握旗、展开、敬礼的每一个动作,我们都看得一清二楚。
与别的地方不同,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是同照进中华共和国第一缕阳光同步升起的,没有固定的时段,完全跟随太阳初升的天文时间。另外,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国歌要反复奏响三遍。
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眼看着鲜艳的红旗在晨曦中缓缓升起,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天安门广场,伴随着雄壮的国歌旋律,我看到少先队员在行着队礼,着装的军人和警察在行举手礼,更多的平民百姓则跟随着国旗上升的方向行着注目礼。不约而同的,每个人都在高声合着旋律,齐声唱那首我们上幼儿园都已经学会的国歌,那么投入,那么动情。
那一刻,偌大的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那一刻,人山人海的天安门广场毫无杂音,到处都回荡着雄壮的国歌声。
那一年,父母都是第一次来北京,第一次来天安门广场,似乎多少有些紧张。他们一左一右,紧紧地抓住我的手。国歌声中,我分明感到二老的手在颤抖。
说真的,当时我真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会这么激动。虽然我也激动地落泪,但我不能理解我那来自重庆开县山区的父母为什么会对国歌、对天安门、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对毛主席纪念堂那么感兴趣。
我清楚地记得,我带二老参观毛主席纪念堂时,当时刚过花甲之年的母亲和我不到48岁的继父的表现让我大跌眼镜:他们竟然在毛主席的水晶棺前徘徊不前,甚至泪水涟涟、痛哭失声。事实上,不仅是他们,但凡上了点岁数的,都在毛主席水晶棺前停留、伤感和落泪。
当时的我,真的不理解二老有些“过火”的表现,甚至觉得他们有些丢脸。但我又不能多说什么,只能一边不理解,一边静等他们从巨大的悲伤中走出来。
时隔10年之后,当我在内蒙赤峰市郊的那座军营里参加升国旗仪式,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我终于理解了二老当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那些真情流露。
作为来自偏远山村的农民,我的父母或许说不出诸如爱国、报国的大道理,但他们在国旗面前的那种自发的激动和自豪,他们对开国领袖的那种自发的感恩与怀念,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慢慢地影响了我。
从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后,我一直想再次现场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但一直没能如愿。
2007年国庆节期间,我曾专门带不到7岁的儿子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仪式,结果赶上雨天,并且起得晚了些,只看到一片人海和雨伞,别说升旗仪式,甚至连旗杆的影子也没见着,甚是遗憾。
所以,当我第三次在某摩步旅炮兵团三连蹲点,当我得知每周二团里都要组织升国旗仪式时,我毫不犹豫地跟在三连的队伍里,作为普通一兵站立在团部门前的广场上,再次经历了国旗、国歌带给我的心灵洗礼和强烈震撼。
那时团里还在执行秋季作息时间,不到6点便放号起床。等到全团官兵集合在团部楼前的广场上,依然还是晨光乍现,犹如黑夜一般。
借着并不明亮的灯光,我看到以营连为单位的一个个方队静静矗立,静静等待着国歌响起和国旗升起。
先是以营为单位,整队向团值班员报告应到实到人数;之后由团值班员向团首长报告应到实到人数;随后,按照团首长的命令,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
不一样的地方,一样认真的国旗护卫方队;不一样的地方,一样雄壮的国歌和美丽的国旗;不一样的地方,一样的庄严与肃穆;不一样的地方,一样的激动人心和震撼心灵。
和那次带父母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不同,这一次,我在军营参加升国旗仪式;这一次,我以一名军人的身份参加升国旗仪式。
伴随着国歌前奏的响起,伴随着团值班员洪亮的“敬礼”的口令,全团官兵包括我齐刷刷地举起右手,面向国旗,致以军礼。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旋律,我再次被深深地震撼,不争气的泪水,在寒冷的晨风中悄悄滑落。
升旗仪式结束后,与三连一墙之隔的二连指导员江涛手持一个小喇叭走到全团官兵跟前,开始了该团一直坚持的现场演讲。
针对当前的重点工作,结合升国旗搞演讲和鼓动,炮兵团的这一做法确实很有借鉴意义,也很有教育效果。
比如这一次,江涛就结合即将到来的老兵退伍工作作了精短演讲,很有针对性,连我听了都感到深受教育。
在炮兵团参加的那次升国旗仪式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但带给我的震撼一直没有散去,不时还会想起国歌响起、国旗升起的那一刻。
那一刻,我再次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国军人的自豪与荣光,再次懂得了每个人肩上都应该扛起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那一刻,我想到了镌刻在美国西点军校墙上的那三个寓意深刻的词汇:国家,荣誉,责任。
那一刻,我想起曾经非常喜欢至今依然喜欢的一首歌曲。
那是上初中的时候,受音乐老师冉孟强的影响,我曾非常疯狂地喜欢上一首美声唱法的歌曲,名字叫《祖国,慈祥的母亲》。
这是一首充满深情和眷恋的歌曲:“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长江黄河欢腾着/欢腾着深情/我们对您的深情…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闪光的美妙青春/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闪光的美妙青春/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蓝天大海储满着/储满着忠诚/我们对您的忠诚……”
实际上,我虽然喜欢唱歌,但对美声唱法一直不太感冒,感觉难度太大,学起来麻烦,听起来也相对费劲儿,不如通俗歌曲来得直接和痛快。
然而,这首《祖国,慈祥的母亲》却是个例外,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曾那么深深地打动着我,至今还在心头回荡和耳边萦绕。
是啊,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又不热爱自己的祖国?
有时,我也会想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的关系。
我们中国人历来强调家、国与天下的内在联系。那么,作为某个家庭的某一个体,我们与国家到底有什么联系?
都说国强民安,这话实在太对了。想一想还在饥饿线上挣扎的那些非洲兄弟,想一想还在战火里胆战心惊的战乱国家,作为一个有良知、没偏见的中国人,谁不为生在长在这样一个相对安宁和富足的国度而自豪?
都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这话实在是太有教育意义了。不必遮掩,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国家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确实比不上某些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但我们会去无理指责自己母亲的任何不是吗?
就像给予我们生命的母亲含辛茹苦、竭尽全力把孩子养大一样,我们的祖国母亲何尝不想让她的国民过上充裕安逸的日子?但是世情和国情,确实是我们这些国民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所以我要说,如果你还算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请不要无理指责我们的祖国母亲。你可以不热爱她,可以不喜欢她,但请你闭上你的乌鸦嘴,甚至可以请你在祖国母亲面前消失,去你喜欢人家不一定喜欢你的国家或是地方。
我还要说,请像善待你的亲生母亲一样善待我们的祖国母亲,力所能及地好好工作,力所能及地为这个社会、为我们的国家做些有意义的事情。面对那些差距和不如意,抱怨不能解决问题,用心付出、甘于奉献,应该才是一个成熟的爱国的中国人的理智选择。
我还想说,有时间、有机会的话,请带上你的家人,带上你一颗真诚的心,到天安门广场,到任何可以观看升国旗的地方,实地看一看带给我们荣光和自豪的国旗,实地感受一下升国旗仪式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2011年12月6日晨草于辽宁沈阳,2020年11月22日完善于湖北武汉
附:江涛的演讲原稿《珍惜军旅生涯,站好最后一岗》
弹指一挥间,仿佛一切还在昨天,入伍时新兵班长口令的余音还未散去,绿军装还未穿褪色,部分老战士就要打起行囊,即将离队返乡。
的确,退伍是每年士兵面临的又一个人生转折点。此时此刻,有的会感到恋恋不舍,但又不得不脱下军装;有的会感到兴高采烈,庆幸自己的人生旅程中有了一段难忘的军营生活;有的也许会想起往日与领导或战友间的摩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许多老战士离队前共同的心态。
回味这即将告别的精彩生活,留恋军营这个绿色大家庭的温馨和温暖,不舍这些朝夕相处的同伴,生死与共的兄弟,他们高兴的时候,陪着我们欢笑;痛苦的时候,送给我们安慰;受挫的时候,给予我们鼓励;有难的时候,帮助我们排忧。
我们在感知过去的同时,还要感恩军营这块滋养过我们的土壤,感恩军旅这段精彩时光点燃了我们人生的希望。就像有首军旅歌曲中唱道:“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后悔…….”你选择了无悔的军旅,军旅生活的光芒同样会指引着你无悔的一生。我们要感恩军旅这段经历,是她给我们生命插上了希望的翅膀。在这即将离别的日子里,让我们紧紧的团结在团党委的周围,为团队的建设和发展站好最后一班岗,值好最后一次班,唱响最后一曲歌,升好最后一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