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乡村新公交运行有一段时间了,早就听说新的线路走了娘家村里,可以直接坐到家门口,一直没时间坐,没有体会过这个方便之处。
端午休息正好是初三,这天恰逢村里赶集,我们东六支村每逢三就有一个集,所以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都是村里非常热闹的时候。集的存在,极大的方便了百姓的生活,连周边的马家堡,东高堡,这边的武乡等村里的百姓也经常在我们村里赶集。一般小村里每年一次的赶会规模,可能都赶不上我们村的每月三次的集。
正好休息闲着没事,也有段时间没回村里看一看了,坐车回家看一看。正好体验了一次新公交的运行。
以往坐公交回娘家特别愁,因为下了公交车还得走好长一段路,所以尽量避免公交出行,而新的公路运行路线真的非常人性化,这条道路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人们的出行需要,走了村里的繁华路线十字路口,真的太棒了。这也让我想到曾经做过的地理题,如果一条路修的不是为了方便百姓出行的话,难道是为野人修的吗?
除了等车时间久一点以外,坐车出行回家还是蛮方便的。
五月初三这一天天气出奇的热,一路欣赏着田野里的变化,发现麦子开始泛黄了,两边的杨树也都枝繁叶茂正当盛年了,东六支的蒜也都成长起来了,田野里一派繁华景象。专门新修的道路没有大车的影响,一路顺风。
一路聊着天,时间其实很短暂,还没怎么欣赏呢,就到达目的地了,新的公交线路,而司机们据说五天一换路线,所以对于人们上车下车的地方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必须和乘客聊天熟悉地方。
开心的是回到村里的那种熟悉感。
刚下车,碰到人们都会说,回来了?就是这种村里的那种看着你长大,看着你成长的淳朴的乡亲,给你的感觉极度的舒服。老爸早就在门口等着,早就说好了要回来,每次一说要回家,总是早早的等在家门口盼着他的姑娘带着他的外甥回来。
回来就忙着给他的外甥找草莓,今年的草莓长的特别好,已经吃了好多,趁着他们聊的时间,先去集上遛一遛,发现上午时基本上没多少人,只是卖东西的他们在忙着打开东西,卖日用品的,卖米面油的,卖布料的,卖玩具的,卖水果蔬菜的……天气特别的热,遛一遛啥也没买就回家了。
一般情况下也就是下午人们赶集的多,所以回家吃完午饭就睡觉了,四点半睡起来时发现手机上报的温度都有37度,一出门感到仿佛是在烤着地面,万里无云,炙热的烘烤下,做买卖的商人们一个个找着一点阴凉处等着顾客的到来,一个个晒的黝黑发亮。
集上边看边走,慢慢的人逐渐的多起来,集上也开始热闹起来,一路上总碰到熟人,都是问我,“回来了?啥时候回来的?孩子呢?买东西了?”感到很亲切,真的是回娘家才有的这种熟悉感,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乡里乡亲,只有在这里才很深刻,对了,由于新公交的运行,赶集的地方也搬到了家门口附近的这条路上,真的很热闹。
图片感受一下吧!
一般城里人是不屑于去集上买东西的,但是这种方式真的很适合老百姓,很适合农村。
地上铺点塑料布就可以摆摊了。
集上怎么可以少了小朋友的乐园?
布匹也是每次集上必备品。
随手拍了几张,这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每月到了这一天,人们不管买不买东西,都会到集上转一转,聊聊天,我觉得这就是接地气的生活方式。集上卖东西的这些商贩一般都是走街串巷,赶会赶集,维持日常生活开销。赶集次数多了,卖东西的也就那几个,慢慢也都熟悉起来了。所以轻易也不大会有欺骗,因为买卖你不可能只做一次吧?你骗人一次两次行,别人又不是傻瓜,谁还会总吃亏?
城里待的久了,人真是会越来越冷漠,所以过段时间回村里待一待吧,听听家人的唠叨,听听乡亲们的乡音,心真的很平静,他们知道你所有的成长经历,他们看着你长大成人离开又回来,而且每个认识的人都和你说的是“回来了”而不是“来了”,一字之差,心里暖乎乎的,想起每次和老妈去外婆家,每次妈妈都是说“会俺家”,或许这就是娘家对于姑娘们的意义吧?
中国人一向喜欢三六九,据说逢三六九好多村都有集,而我们东六支选了逢三为集,而且我的一个发现是,真的有好多东西,你在超市里是买不到的,如果说超市是阳春白雪的话,集会就是下里巴人,但是赶集的热闹与乡音的纯粹是你在多大的超市都体会不到的。你在超市里不可能一路碰熟人,也不可能在那聊半天,但是集可以。超市不见阳光,集呢,我们就是大自然。超市分门别类,货架整齐,集市凌乱而有序,热情而天然。
当你在城市里被钢筋水泥包围的时候,过段时间到村里来拥抱一下大自然吧,回味一下乡里乡亲乡音吧!
逢三即为集,想来感受一下集的热闹,下次坐12路公交来亲自感受一下,东六支村欢迎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