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推荐带的一种读书方式,是带有“功利性”的去读书,因为人都是在吃了一次糖之后才知道糖好吃,真的感受到读书有用,才会去读书。如果读书不能先帮我们解决一个问题,带来一次有价值的认知,或者有意义的情绪,读书一定很难坚持,势必看它远远没有看电影刷视频来得那么酣畅快乐。
01 “功利性”地读书
相信我们都有感触,当我们读一个带有任务性质的书的时候,是枯燥的,乏味的,难受的。而如果当我们对书有所求,我们一定会是谦恭的,洗耳恭听的,或者是带着泪、带着笑的。
对书有所求,就求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想要财富,就去读财商书,想精进技能、想升职加薪、想好好教育孩子、想内心疗愈,想干啥我们就去读对应的书,带着书要帮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读书,书在这时候才是老师,否则它是什么,它是一个挺占地方,搬家还挺重的东西。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些网上不是一搜一大把吗?知识不都有吗?为啥非得读书?的确都有。
但是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我们的大脑是“关系型数据库”,当我们没办法把零散的信息挂到自己的“认知树”上时,知识即使给到我们也是发挥不了任何作用的,一定是没用的。
很少有人一生下来就爱读书的,都是读出了一点门道,一点有用的,有兴趣的,能够产生共鸣的,才会去读书。所以“功利性”一点,让我们一起对书有所求吧。
02 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至于读书要怎么读,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先泛读后精读,有道理,有人说反复读,有反复读的道理。
方法论有很多种,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是自己认为有效的,行得通的,喜欢的都是好的。人的认知有不同的阶段,人生经历也是千差万别,没有一模一样的。
董宇辉他说:“怎么会有人完全理解你的苦,然后因此懂得你的难呢?不会有的!但凡能有一点点惺惺相惜让你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已是非常难得。没有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意味着要穿你的鞋走你的路!吃你的苦熬你的夜,读你的书受你的难!
怎么可能会有!不可能的!我们来自不同的天和地!我们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对吧,我们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你渴望完全的感同身受几乎是奢望!”
既然人生没有相同,一生所要解决的问题,肯定也不一样,方法可以看,可以学,但是也可以完全听自己的。
这点是否选择读书也是一样,如果不功利性地读书,也能获得想要的成长,自然也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