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工作中,人生规划里遇到走不出去的困境,不妨看看这篇文章,介绍了李松蔚的新书《5%的改变》中非常实用的小工具。
改写故事
人是生活在故事中的。同样的素材,编织成不同的故事线,就会给人不同的行动方向。
处在困境中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选择权:“问题”只是一种主观建构,是若干个故事的版本之一。
提问本身就在参与创建问题。
试图解答问题的人也不要忘记,提问者已经常识过一切方法,都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也许存在这样的可能:“问题”在强化它自己。顺着唯一的叙事逻辑导出的解决方案,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更牢固。
你要给出不同的答案,就先要剪辑一个不同的故事版本。
在职场的语境下,故事常常指向一个弱小无助的“我”,一个心怀恶意或是漠不关心的环境,在进行一场殊死搏斗。围绕这条主线,我们当然可以找到足够多的素材。
而同C样B 的素材也可以用在不同的故事里:我真的那么弱小吗?我是否A也有我的资源、能力、经验或是谋略?对方是否真的不可理喻或是不可战胜?我和他之间的故事,除了独立和AF战斗之外,是否也有合作和互相成全的空间?
短期的确定
如果从职业生涯的视角(往往是跨越三四十年的长度)来考虑人生规划,常常会让人为眼下的事情感到焦虑:“这是我想要的吗?”一方面它让人思考更长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人过多的沉浸于思考的意义,停下了行动。
人们无法预见五年十年后的生活,而眼下的生活则必须在切切实实的行动中才能转化为确定性。
一个人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思考未来,试图“一次性找准方向再上路”,这很难,因此不容易启动。
这个时候,不妨先找时间把眼下的事情做起来。
人需要长远的视角,也需要确定性。虽然想不清楚未来,但你也拥有一年或者几个月的确定性。一遍想着长远的事,一边让自己先过好短期的这段时间。
最小行动按钮
复杂的工作在启动之初,会让人因其“困难”而却步。
一个办法是把工作的第一步设计为一个简便、快捷,又能对外界发出信号的动作。一方面阻力小,做起来没有难度,另一方面也在宣告:“我开始啦”。
比如作者他讨厌繁琐的事务性手续,往往会拖延,他的启动按钮是“无论情愿与否,先约一个快递上门取件”,手机下单叫快递非常容易,一分钟都不用,开弓没有回头箭,后续动作接二连三,一气呵成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