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讲,三月(也就是今天)才是2021年的开始。
寒假这么长,我羡慕那些上班的人,正月初七就可以进入自律模式,过有规律的生活。假期里,每天带娃,晚睡晚起,一日三餐,不看书不学习,感觉脑袋是麻木思想是空虚的。我的课程论文还没有写,心理很焦虑。
为了写论文,为了安静的环境和写作的心流状态,我竟然住进了酒店。可是在酒店里依然焦虑,静不下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我焦虑的时候,竟然遇到了张萌梦姐的直播,她邀请了她的好朋友孙嘉卿博士一起做客直播间,讲解如何缓解职场焦虑。
孙嘉卿是心理学博士,她读了两个博士学位和拥有一个博士后研究经历,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她也曾在30岁的“高龄”读博士,对于30+人的职场焦虑感同身受过。结合她自己的研究和经历,她的话让我特别有启发。
如何缓解职场焦虑,孙嘉卿讲了三个方面。
一 正视自己的焦虑:有压力不是坏事
孙嘉卿说,职场焦虑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进取型的焦虑,另一种是防御型的焦虑。前者是通过与他人或者自己的比较,不满足于现状,感觉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想要突破现有状态,取得更好的成绩。后者是在职场中遇到了天花板,比如说年龄到了一定的程度要退休、技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等。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属于哪种焦虑。进取型焦虑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你想,如果你没有任何压力和焦虑,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时候,是不会进步和成长的。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每天日程安排满满当当,有时间就学习和工作,除了优秀的习惯,更多的是压力激励着他们不断地掌控自己的时间。我在学习写作课的时候,老师也说过一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话,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整天笑口常开的人,能写出什么好文章。”就像那句不知道谁说的,“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聊人生”,人生经验大部分都是在压力与痛苦中获得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穷欲其所不能也。”那些有所成就的人,都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和磨练。
在30+的年龄里有焦虑,那是因为自己对自己有要求。我们周围的人通常会告诉你,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你30多岁了不结婚会面对很多的压力,你30多岁还读硕士或者博士,也会被别人看作是逆流而行。
孙嘉卿推荐《成长型思维》这本书。人的成长应该不是以年龄为界限,年龄带来的不是只有学习能力的退化,它也意味着知识经验的积累。真正的老去不是年纪变大,而是当你停止学习、不再成长的时候就是老了。
二 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张萌说,她不喜欢没有经历沧桑就强说愁,一个人还没有做什么就说自己干不动了。可是普通人大部分就是这样的人。以前我上班的时候,办公室里的同事,不到40岁,经常讨论自己哪一年退休,他们说感觉自己老了干不动了。
那些对这个世界保持饥饿感和好奇心的人,都是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的人。不设限的人生就是能量十足、动力百倍的人生。孙嘉卿讲到,她在美国遇到的一个人,她在中国本硕博连读,学习医学8年,后来到美国生活,打着两份工,一边创业一边给一个研究机构做助理研究,独自带三个孩子(她老公在中东一家石油公司做要职),还建群带着一帮人教大家如何做早教。
作为一个妈妈,光听到独自带三个孩子,我就觉得要奔溃了。我自己常常因为要一边带娃一边读书感到力不从心,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人家可是做的事情是我的好几倍。
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突破固有思维的局限性,去见识更广阔的的天地。
三 开始行动是缓解行动的关键
一个人只有把事情做好之后,才能缓解焦虑的情绪。如果你有了焦虑的情绪,又没有采取行动去改变现状,那么你就陷在焦虑中不能脱身。把精力用在为将来的生活储备能量中,而不是陷入情绪的泥淖不可自拔。
看到成效我们的焦虑才能真正缓解。
我们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生活更有保障一些,人生更有安全感一点。张萌说,女性一定要有钱,钱是换取自由时间的货币形式,我们不要觉得谈钱俗气,我们应该拥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