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啟的出现三星堆站稳距今40 70年的建夏历史

三星堆“坑埋物”吻合《尚书五子之歌》及寒浞子杀夏相的历史记载,也是历史记录夏失政40余年的主因。

《五子之歌》记录在《尚书·夏书》里,它讲述的是夏(啟)五子咸怨太康失国,而作歌以示哀悼及引戒,篇名亦由此而得。

大禹传位于子啟,子啟传位于太康。太康在位期间,求逸失勤、贪娱无期,致使国政荒废、民心不一;太康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变本加厉、丧失法度,夏民穷困交加,忍无可忍之下,皆有二心。

终有一次,太康外出游猎,十旬(120天)未归,他弃国政于不顾,追逐猎物直至夏国边界……夏国万民都言“王心最戾,我等弗忍”,从而推举夏国诸侯后羿(即夏国擅射之人“羿”的后代)代为摄政。

后羿借机抗拒太康于鸭子河对岸,使其不得入国执政。后羿遂摄夏政、代王事,并宣布废除太康夏王之位。

有穷氏后羿为了能长期霸占夏政,遂又追杀失政之太康,以便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夏帝太康,继失国后又被杀害,其兄弟五人战输,后带领心腹及母亲连夜出逃,盘亘于洛汭(河流转弯处的山间平地),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金沙遗址。兄弟五人,皆怨太康逸游好猎、无视大禹遗训而至失国,故作歌(即夏书所载的《五子之歌》)以叙怨。

考古挖掘得知,金沙遗址有很大一部分是处于古河道,而且在古河道也出土了很多的遗物,这些遗物与夏朝及其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紧密相连。

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即夏后羿篡政所为:

后羿逐杀太康称帝后,便把历代先帝像、祭器、遗宝、宗庙神物等,采用毁物灭迹的方式将其破碎,并进行焚骨去灵、诅咒、象牙压魂和深坑填埋,目的是为了清除异己异想,消灭夏朝宗族崇拜,破坏先帝庙宇、神灵神物以期解除历代先帝之庇护,逃避惩罚等。


(一)相关文献记载:

①《史记·夏本纪》

夏禹崩,禹子啟立,是为帝啟。夏后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②《左传·魏庄子》

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于穷石,因夏人而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谗子寒浞。浞杀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杀于穷门。浞因羿室,生浇及豷。使浇灭斟灌氏及斟寻氏,而相为浇所灭,后缗归于有仍,生少康。有夏之臣靡,自有鬲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即少康子)灭豷于戈,有穷遂亡。”

③《帝王世纪》

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於鉏,为帝司射,历虞、夏。羿学射於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及夏之衰,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羿信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伯明后以谗弃之,而羿以为己相。寒浞杀羿于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穷门。浞遂代夏,立为帝。

寒浞袭有穷之号,妻羿之室,生浇及豷。使浇杀相。相妃有仍氏女曰后缗,逃有仍,生少康。

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死,逃于有鬲氏,收斟寻二国馀烬,杀寒浞,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即少康子)灭豷于戈,有穷遂亡也。

(二)综合文献所得结论

《史记》光记录帝相崩、子少康立,中间疏落了很多,即帝相被篡杀,中间经历羿、浞二氏,大概在三数十年。

学者论《史记》曰:按帝相被篡,历羿、浞二世四十年。而此纪不说,亦为迁所疏略也。

(三)整合、归纳资源,还原三星堆古事

经过对文献、遗迹、遗物等的整合与归纳,编制成《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人物综考图表》(注:此为精概图,详解请看《三星堆千问千答》系列文),还原三星堆遗址上的古事,解析一、二号坑的成因,探索古帝的外貌特征与人生……。

一号坑的由来,也囊括在如下图表中,它跟夏帝相被篡杀有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