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习材料:
https://d.dedao.cn/Deht6jX8B4xVMkgF
生存竞争是被人们误解最多的进化论思想。
被误解最多的进化论思想
生存竞争的含义可以很简单。大自然里有一群存在天然差异的生物个体,它们都要生存,都要繁殖。而生物的自私本能和环境资源的匮乏之间存在矛盾,这个矛盾就导致生物之间出现激烈的竞争,竞争阳光,竞争空气和水,竞争食物,竞争栖息地,竞争交配对象等。这一点理解起来并不难。
但这种竞争到底是怎么进行的呢?
我想,你可能很容易想到自然界里发生的那些赤裸裸、血淋淋的斗争场景。非洲草原上,两只羚羊彼此相对,低下头颅,随时准备用尖角刺穿对方的咽喉。热带雨林里,大猩猩大声嘶吼,捶胸顿足,声张对同一块领地的主权。甚至你可能还会想到人类世界里相似的场景,比如强国对弱国的入侵,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扩张,种族之间千百年的仇恨和战争等。
19世纪末,当严复先生翻译的《天演论》正式出版的时候,正是甲午战败、一代精英知识分子忧心于国土沦丧、民族危亡,担心中国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严复先生把赫胥黎的思想总结为醒目的八个大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直戳痛点,让大家马上能联想到人类世界强国林立、弱肉强食的场面,联想到中国救亡图存的迫切需求。
而这种联想也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对进化论的理解。一说到生存竞争,我们就习惯性地理解成这种血淋淋、赤裸裸、以消灭对方为最终目的的对抗。但其实,这是对生存竞争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生存竞争的三种形态
其实,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说得很明白,生存竞争不光只有一种形态,甚至达尔文都避免使用“竞争”这个感情色彩比较强烈的词,他的原文是“struggle for existence”,可以直译为“为了生存而努力”。更具体来说,在达尔文看来,生存竞争有三种形态——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和环境竞争。
种内竞争,确实是我们最熟悉的那种赤裸裸的竞争关系。
你可能听过一个笑话:两个人到非洲草原旅行,突然出现一只狮子,两个人撒腿就跑。一个人气喘吁吁地问另一个人,你跑那么快干嘛?你再快还能比狮子快不成?另一个人说,我不需要比狮子快,我只要比你快就可以。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它说的就是典型的种内竞争。同一物种的两个个体,因为居住环境、能力禀赋、生存压力几乎完全一样,于是生存空间和生存机会高度重叠,很可能是非此即彼的,所以彼此间的竞争就非常激烈。这种激烈可能表现为直接的对抗,成王败寇。
到了种间竞争,也就是两个物种之间的竞争,面貌就完全不同了。竞争关系会变得非常复杂,甚至还很隐秘。
捕食和被捕食、寄生和被寄生,都是不同物种相处和竞争的模式。这些也都好理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共生关系”。比如在海洋里,䲟鱼可以靠头顶的吸盘,吸附在鲨鱼鲸鱼身上,跟着它们潜入深海,吃它们捕食剩下的残羹剩饭,这就是一种利己但不怎么损人的所谓“偏利共生关系”。再比如,生长在高山和极地的地衣,其实是苔藓和真菌的共生体,苔藓为真菌提供养料,真菌为苔藓提供保护,两者合作保证了地衣在恶劣环境中生存,这就是一种你好我也好的所谓“共利共生关系”。
而再高一个层次,环境竞争是什么样的呢?
宽泛地说,影响一个生物生存的所有外部因素都是环境的一部分,同一物种内部其他的个体算,不同的物种算,环境中的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也算。但是在这里,为了方便讨论,我们把环境竞争局限到一个物种和它所处的、没有生命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上,这样更容易和种内以及种间竞争相对应。
和种间竞争类似,环境竞争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和复杂的。
比如,同样生活在天寒地冻的北极地区,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长出厚厚的皮毛来防止热量流失,比如北极熊;有的发展出在地下冬眠、躲避严寒的技能,比如北极黄鼠;还有的干脆在北极的冬天,长途飞翔上万公里到南极去避寒,比如北极燕鸥。这些都是它们和环境竞争的方式。
二 学习启发:
“赢得种内竞争是个体生存的基础,但想要长期生存和繁荣,更重要的是寻找独特的生态位,和其他物种、环境和谐相处。”
想在任何领域持续发展,都需要并行竞争与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