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从第一节:大脑重新认识自己开始
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1、本能脑:本能脑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原始的反射模块,让其做出反应。
2、情绪脑:用情绪加持,趋利避害。
3、理智脑: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有绝对的生存优势。
区别:1、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2、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3、本能脑和情绪脑容易导致目光短浅,既时满足,避难趋易、急于求成。
4、本能脑和情绪脑就像资历老的员工,理智脑就像年轻的经理,没有资历没有威信。
5、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
6、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7、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8、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极度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用意志力去对抗本能和情绪,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
第二节:焦虑·焦虑的根源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直面焦点1、完成焦虑:日程安排得太满,每天都活在截止期限(Deadline)面前。
2、定位焦虑:某某这么年轻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了!
3、选择焦虑,想做的事情太多,最后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摇摆不定上,静不下心做最重要的事,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4、环境焦虑,环境限制,不想做却必须花大量时间去做。
5、难度焦虑,不下决心与困难死磕,始终在周围打转,时间越长越焦虑。
王小波: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焦虑的原因:急于求成,相同时做很多事,避难就易,想不怎么努力就想立刻看到效果。
焦虑的本质: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欲望与能力之间距离过大。
解决办法:1、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做很多事情。
2、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3、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4、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5、.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第三节:
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
1、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2、复利的曲线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插图]—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在舒适区边缘扩展自己的行动范围
人类的天性却正好与这个规律相反。在欲望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在行动上避难趋易。
成长权重对比起:学习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越往后(里层)权重越高。
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
停在表层,我们就会陷入欲望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若是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就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比如,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
平台期这个规律表明,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怎样拥有耐心
1、面对天性,放下心里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2、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3、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坦然接受缺乏耐心是自我的天性,学会温和的与体内的”原始人”对话,在感到困难的事物上培养乐趣并上瘾,请本能脑和情绪脑最高级的策略,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