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的读书时光,为我们的现在带来了什么?
青涩的校园生活中,我们的学习曾给我们带来过不少心跳回忆:比如考试过后等成绩,和没写作业时的提心吊胆。
曾经的我们想着,工作是一件比读书要有趣得多的事情。
但现在,已经开始工作的我们,又从读书生涯中获得了什么?
首先就是“学习焦虑”
以前的学习焦虑就是担心自己考不上大学,将来能够找到什么好工作呢?这个焦虑本质上就是“谋生”,相对比较低级的。
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焦虑已经谋生的问题了,而是一种“求存”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你对社会环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你原来的生存方式是无法维持的。
比如说:中国的很多老年人,有钱,又有社会地位,有社会阅历,为什么总是老被骗子骗呢?因为新出现的那些技术和协作方式,他们不知道了嘛。
不出意外,我们这一代人活个100岁稀松平常。如果我们身体健在,但头脑萎缩,收集信息能力不停下降,也许我们老了是非常的凄惨,即使你年轻的时候积累了大量财富,你没有能力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保卫这笔财富。
知识现在是越来越具体的利益,过去流行一个词叫“无用之学”,如今却大大翻转了。
举个例子:大家一起到海边,看着日落,有知识的人突然会想起: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鹤雀楼》王之涣
这首诗表达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眺望远景,看着黄河的水往东流,表现出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现在是一个体验消费的时代,体验是你去说服人、跟人协作的重要工具,没有知识你哪来什么体验,你所有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害。
再换个角度说
很多人说中国阶层固化,贫家之子很难登入社会上层。
也有人反驳,什么马云、马化腾等他们都是赤手空拳,凭借自己的努力,走进社会上层。
没错!确实,那么中国的社会是固化还是没固化呢?可以说有,可以说没有。就是你有没有知识,能不能完成认知升级。知识的爆炸性价值有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帮助你完成阶层穿越。
过去,当你有知识焦虑的时候,读书上学,只要你肯花钱、勤奋,就能解决。
现在这个解决方案本身就出问题,因为底层因素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动。
人的时间碎片化
现在的人有事没事都会摸着手机,刷一下朋友圈,我们也赖不着人家微信,现在我们社会协作关系极度复杂化的结果,我们有太多的事情同步运行,分头照料,时间就变成碎片化。
可是读书学习这种事要花上整块时间。看本书都要几天时间,读了短期的培训班也要一段时间,你越来越花不起时间了。
学习越来越是终身化
过去人们经常说:“学业有成”,大学毕业后基本上可以说学业有成吧。可是今天有学成这件事情吗?新的知识就像海浪一样涌来,你一辈子都是奋力前行,永远学不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人格化
以前阅读就是跟书学习,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其实人才是一个主要的载体,书是辅助,但是跟人学效率更高,就是我们要跟行业内顶尖的人学习。
毕竟知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网络,它真实的存在牛人的脑海里,翻江倒海不断地迭代。其实牛人就是知识的载体,我们尽可能的跟牛人学习。
概念
世界本身就是很复杂,它怎么变知识?就是沉淀为一个一个概念,掌握知识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
缝合
知识是自己的,是从内心向外界盛开的一朵花,怎么缝合?如果你看完一篇文章,觉得特别好,收藏起来,但是过几天你就会把所有东西都忘了。我们就把这篇文章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这就和你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
碎片化
很多人反对,说学习就应该体系化、系统化。不是说不好,而是太不现实了,我们花费的时间太长了。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练成一个本事,要用碎片化的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
知识的产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聪明的大脑他一时一刻也只能产生一个念头、一个假设、一个结论,然后可能当论文就发表出来了,这就是知识真实的产生场景。你看《论语》,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一些碎片化的对答嘛。
还有一方面,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碎片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它一直如此。
比如说你去读一本书,学一个学期的课,最终留下来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吗?几个动人的场景,几个金句,几个精辟的结论,读完一本书能够留下这些东西已经是上上大吉了,你没有白读啊,上课也是一样。
如果学习的结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学习有什么问题?
目标
不计成本,成败利钝的追求知识,那是专业学者干的事情。我们是普通人,设定了一个一个目标去行动,行动获得反馈,调整行动,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