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胖说说
形势不容乐观,我想到一句话,该到集体戒掉奶头乐的时刻了。
很多时候,晚上放下手机的瞬间,心里突然空落落的。刷了两小时短视频,看了半集剧,手指在屏幕上划得飞快,眼睛跟着剧情笑了又笑,可关掉屏幕后,只剩下“又浪费了时间”的懊悔。
这像极了我们对“奶头乐”的依赖。
打游戏时沉浸在虚拟的成就感里,熬夜追剧中暂时忘掉生活的压力,这些能带来即时快乐的事,像裹着糖衣的药片,入口甜,咽下去却藏着隐患。
每天的生活,对于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过,可这样过就是对的吗?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说:“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那些让我们上瘾的短期快乐,最大的危害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慢慢磨掉人的专注力和行动力。
刷剧时不用动脑子,游戏里的反馈来得又快又直接,久而久之,人会越来越难忍受“延迟满足”。
比如翻开一本书读不到三页就想刷手机,坚持健身三天没看到效果就想放弃。
可生活从不是“即时反馈”的游戏,那些能让你站稳脚跟的东西,从来都需要熬。
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被冤入狱后,没有在绝望中沉迷于监狱里的“短暂慰藉”,而是用一把小锤子,花了十九年时间挖通隧道。
十九年,在别人看来是看不到头的煎熬,对他而言,却是朝着自由一点点靠近的坚持。那些一开始觉得“痛苦”“无聊”的事——每天坚持挖一点,每周写信请求扩建图书馆,恰恰成了他对抗困境的武器。
这个场景是不是类似我们戒掉奶头乐的过程:一开始放下游戏、关掉短视频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就像突然戒掉甜食的人会觉得嘴里发苦,但扛过最初的不适,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这个时代早就没有真正的“铁饭碗”了。
身边总有人前一天还在工位上加班,后一天就收到裁员通知;有人以为捧着稳定的工作就能高枕无忧,却在行业变动时手足无措。
而那些提前布局的人,早就把闲余时间变成了“第二战场”——有人在下班后学设计,慢慢接外包订单;有人坚持写文章,积累粉丝后开启自媒体;有人研究理财,让钱慢慢生钱。
他们不是一开始就看到了结果,而是知道:“与其把时间喂给娱乐,不如给自己造一个‘退路’。”
《穷查理宝典》里查理·芒格说:“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副业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让自己“配得上”更安稳生活的底气。
当然,戒掉奶头乐,不代表要把生活过成苦行僧。
而是学会区分“消耗性快乐”和“成长性快乐”。前者像一杯含糖饮料,喝下去解渴又过瘾,却没什么营养;
后者像一杯清茶,入口微苦,慢慢品却能尝到回甘。
读书可能一开始觉得枯燥,但读得多了,眼界会慢慢打开;健身可能前几周只觉得肌肉酸痛,但坚持几个月,会发现身体更有活力;早睡可能一开始熬不住,但养成习惯后,白天的精力会变得充沛。
这些能带来长期收益的事,从来都需要“反人性”的坚持,可正是这份坚持,会让你在某天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比过去的自己,走了好远的路。
身边有个朋友家的孩子,曾经是“游戏重度爱好者”,每天下班就泡在游戏里,直到凌晨才睡。
后来公司裁员,他成了其中一员,失业后才发现,自己除了会打游戏,好像什么都不会。那段时间他焦虑到失眠,最后逼着自己戒掉游戏,报了编程班。一开始坐在电脑前敲代码,坐半小时就想走神,他就定好闹钟,每专注25分钟休息5分钟,慢慢找回状态。现在的他,不仅找到了新工作,还能接一些编程外包的活,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他说:“以前总觉得打游戏很快乐,现在才知道,那种‘靠自己站稳脚跟’的踏实感,才是真正的快乐。”
其实,成年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躺平”的安稳,只有“未雨绸缪”的底气。戒掉奶头乐,不是要和世界对抗,而是和那个容易懈怠、贪图安逸的自己对抗。
当你把刷剧的时间用来学一项技能,把打游戏的精力用来经营副业,把熬夜的习惯改成早睡早起,你会发现,生活正在悄悄变好。
毕竟,那些能让你抵御风险的能力,那些能让你越活越从容的底气,从来都藏在“一开始觉得难,却咬牙坚持下去”的日子里。
别让短期快乐偷走你的未来,你值得用坚持,换一个更靠谱的人生。
该到戒掉奶头乐的时候了,虽然我知道绝大部分人做不到,可依然要呼吁,命是自己改变的。
最后用董宇辉这句话结尾:
如果你连努力读书都需要别人开导、 盯着、看着、哄着、鼓励着、劝着你去学的话,那你还是别学了。
你就应该穷,应该被淘汰这不是鸡汤,而是现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