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娱乐至死》
这句话出现在《娱乐至死》一书的结尾,我觉得用在这里非常合适。
人们在沉迷于刷手机、刷短视频之后,笑得更多了,但思考却更少了,内心浮躁到就连一本书都没有完完整整地读完过,到每天都在羡慕别人的生活、却压根没有行动过,到只是盲目地接受着别人灌输的信息、自己却从不思考消化和过滤。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不拿起手机之前其实不怎么想刷手机,只是想打发时间而已,但一旦开始,就总还想再玩一小会儿,再玩一小会儿……然后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也因此无限缩短用来学习工作的时间。
有时候只是想打发时间却刷了几个小时,
有时候只是想打开软件查个东西然后就出不去了…
因为没有努力,往往会陷入焦虑等负面情绪里,而为了缓解情绪压力,我们又选择了拿起手机。
或许,是时候戒掉这个浪费时间精力、却收获焦虑浮躁的习惯了。
多巴胺与内啡肽
一个小知识,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刷手机快乐是因为大脑会分泌一种神经递质,叫做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机制,会不断促使我们继续这个活动,然后继续获得快乐。这种物质还出现在各种具有刺激、新鲜感的活动里。当然,也有副作用,比如容易上瘾,比如容易提高我们的耐受性阈值,也就是说,如果不断进行多巴胺活动,大脑逐渐地就不会再满足于低水平的多巴胺,而只对高水平的多巴胺活动感兴趣。
如果放任自己一直进行高多巴胺的活动,那么后面就会觉得一切都很无聊,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与多巴胺类似作用的物质还有内啡肽,不过它的作用机理不同。
内啡肽是补偿机制,用来止痛,也就是说需要经历痛苦,才能产生内啡肽,比如运动、学习、社交,内啡肽产生的快乐,是大脑对于你正在经历的事的补偿,激励你再次完成这个活动,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上瘾、自律上瘾,就是因为内啡肽的作用。
比如运动(有氧运动30分钟以上)、复习考研然后终于等来录取结果…
用内啡肽替代多巴胺,我们照样能感觉到快乐。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内啡肽来替代多巴胺,也就是戒掉手机,从学习自律里获得快乐。
不刷手机之后生活的变化
①时间多了很多,之前一直想做的事现在都能有时间去做,生活更充实,而且更快乐。
②更能集中注意力地去做一件事了。
③内心不再焦虑和浮躁,不刷手机负面情绪反而会更少。
④信息不再冗杂,接受到的有用信息更多,自己的判断力提高很多。
如何戒掉手机?
①早上醒来先起床!不要先拿起手机。尽量把手机放在比较远的地方,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床上玩手机的时间。
②当该做正事,内心却想继续刷手机时,告诉自己这只是多巴胺在作祟。
③从根源解决问题
先狠下心把让自己上瘾的软件都卸载了(或者放到不起眼的角落),关闭常用app的通知权限,之后打开手机自然就会觉得无聊了,虽然很有可能还想再下回来,但至少让这个过程变麻烦,有时候自然也就选择放下手机了。
或者把自己的手机变成黑白屏,也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④让手机变成有用的工具
可以下很多有用的软件,比如学英语、看公开课、阅读类的软件:
用人民日报app读新闻,用China Daily读英语新闻,用经济学人读外刊,用网易公开课、慕课学习新知识,用B站看纪录片、学习技能,用播客app去听播客,用TED官网看TED演讲,用zlibrary读书,用forest保持专注…让手机变成辅助学习的工具,降低学习与手机的对立关系。
纪录片:《第三极》《人间世》《地球之盐》《文明》《平衡》
书:《亲密关系》《万历十五年》《乌合之众》《娱乐至死》《心理学与生活》《逻辑学导论》《人生海海》《慢煮生活》
播客:《文化有限》《Life Kit》《Planet Money》
⑤运动
多运动,可以产生内啡肽,从而使我们感到快乐。如跑步、爬山、瑜伽、打羽毛球等等。
⑥更好地去生活
可以学习做饭,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尝试各种新事物,挖掘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计划一场旅行,去看看这个世界
和朋友聚餐,和爱的人去散步…
我们真的因为刷手机而错过了很多事。
文章均首发于公众号【乔一樵】,持续更新学习方法、个人精进、自媒体运营类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