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进大大小小的饭店,我要吃什么,你就做什么,只要饭店有食材,厨师有手艺,一般都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想起小时候的县城,一条大街上唯一仅有的一家饭店,那就是国营食堂。
平心而论,食堂的饭菜食谱很单一,味道也一般,但你没的挑,因为仅此一家,你爱吃不吃。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彼时家家都很穷,除非不得已,大家都在家里吃,包括待客。
可是,对于出门人,不可能背着锅,也不是人人在县城里都有亲戚,即便有,也不好意思去蹭饭的,那就只能迁就点,自带干粮充饥。
有一年适逢二月十二县城庙会,跟着家人进城,大街上商贾云集游人如织,路过那家大食堂时,看到店门口架了一口大油锅,身穿白色工衣头戴白帽的厨师正忙着炸油条,大铁锅里蒸腾出的油香味瞬间弥漫了整个街道。一根根金黄色的油条出锅还冒着热气很是诱人。
油条?应该很好吃吧!那天中午,父母带着我们走进食堂。
食堂里人满为患,一张张大圆桌围满了食客,应该都是四邻八村的乡亲父老。
大家虽然互不相识,但同一桌吃饭也不觉得尴尬,那时就那样的条件,匆忙扒拉一口饭起身走人。
一人吃了一张饼,里面夹点红糖,很实惠,一张饼一毛钱,外加一两粮票。总之,没有尝到那金灿灿的油条吃进嘴里是什么味道。
后来,随着父母工作的调动,我们一家人搬到了县城,即便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后个体饭店渐渐多了起来,我们也几乎也很少在饭店吃饭。父母节俭了一辈子,一来在外面吃饭要花钱,而来他们总觉得外面的饭菜不可口。
如今的二老年迈,忌口的越来越多,更不愿意吃外面的饭菜。偶尔给他们庆生,四世同堂一大家子十多口人,家里小锅小灶的也折腾不来,无奈只能在饭店订餐。可是,面对着一大桌的丰盛佳肴,不是太油腻,就是太咸或太甜,要不就是啃不动,吃大餐对父母而言简直就是受洋罪。可为了儿孙绕膝其乐融融,他们宁肯自己受点委屈,看着孩子们吃得满口流油,他们也感到欣慰。
可一回到家里,还得给他们下点小面,这大餐吃得太受罪。
几年来伺候父母饮食起居,随着他们的食谱,我也渐渐习惯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对于在外面吃饭,好像也渐渐淡忘了。而更多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年龄也大了,外面的饭菜越来越不合口味。
因为身体原因,过于油腻或生硬的饭菜无福消受,偶尔来一次,几天感觉胃里不适,感觉自己是真的老了,小生态越来越脆弱。
过去没钱吃好的,现在有钱吃不动。可看着晚辈们狼腾虎咽风卷残云,心中难免感慨,吃货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吃都吃不动,你还能干点啥?这就是老而无用吧。
二哥常说,趁现在还能吃点,能吃就赶紧吃,过些年真的老了,想吃也吃不到肚里了。
人这辈子能吃多少所谓的硬菜,想必也有定数,少吃点并不吃亏,留着胃口慢慢享用吧。日月常在,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