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东 天安门西
这两站放到一起来看。
我们不讲天安门东站,也不讲天安门西站,讲天安门,讲门。
当然并非黄瓜门、黄鳝门,这里的门是城墙门。
因为古代人把城叫做城池,这个比喻极其的形象啊,四周高中间低,人就生活在其中,像在池子里一样。
但人不能住地下啊,又不是全国各地都在黄土高坡。所以得修城墙,围城一个圈保护居民。
大家在很多电视剧或则电影里大家都看到过,比如《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等,北京人口口不离“四九城”。
今天给大家唠唠这北京城的门和城。
有这样一种叫法“内九外七皇城四”,什么意思呢?
可以说旧时候,老北京城以城墙划分,大致可分四层:外城、内城、皇城、紫金城,所谓“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门和内城的九门。
为什么老北京喜欢说自己是住在“四九城”哪?
因为清朝时候,皇亲国戚和旗人才能住在内九城,平民和汉人都在外七城。
所以你要听有老北京,跟你吹,我是四九城的,他的意思是说,他祖上没准儿就是什么王爷呢!
所以钱钟书先生说的围城效应到这里就行不通了,城外人想进去倒是真的,城里人想出来,估计打死他都不愿意。
因为内城的旗人既不能种地,也不能经商,完全由全国人民养着,要是出来指不定能饿死。
紫禁城,也叫故宫,但是打明朝修建的时候就叫紫禁城。
不知道大家去故宫玩的时候有没有想为什么故宫叫紫禁城呢?
其实,这是和星象有关,古代的中国君主都讲究天人合一,天上的星象有“紫微正中”的说法,当然不是尔康说的。
那么作为上天之子,皇帝住的地方也要和天象对应,玉皇大帝住的叫“紫宫”,那皇帝住的也叫“紫宫”,由于这地方戒备森严,又过于庞大,就叫作紫禁城。
皇城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而内城的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因此,天安门可以说是皇城亲生的“嫡长子”,但在明成祖建紫禁城时起的名字是“承天门”沿用的唐朝皇宫的名字。
后来这“承天门”的牌匾屡遭火灾,几度焚毁。清军入关后,借安定平和之意,改了不少地名和宫殿命,承天门也改成了天安门。
今天,天安门早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符号,但是天安门城楼对普通人开放已经是80年代末了。
陈升的《北京一夜》有一句歌词: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地安门。写得多么哀婉凄凉!
和天安门相对,地安门在皇城的后面,又叫做“后门”。
从地安门出来可以直奔德胜门,千百年来,从这里出去的将士不计其数,可有几人归来呢?
“我已等待了千年,为何城门还不开;我已等待了千年,为何良人不回来”总有人有去无回,总有人痴痴等待!
地安门承载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晚上开车经过地安门时,不按喇叭,怕惊了那些等待千年的魂。
天安门在所有的城门里居于正统的核心地位,这里多扯两句,再说说门的规矩。
为什么那些等待的魂都在地安门都在德胜门呢?
因为这里是京城,是皇家的事,要有仪式感,以区分身份不同,因此定下了很多规矩。
首先是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按文东武西由两侧门出入。
出征的时候不走宣武门,走的是德胜门,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放一声火炮,百姓就知道是什么时间了,相当于中国的“大本钟”。
军队回来的时候走安定门。
宣武门外是菜市口,杀人的地方,出殡要从这里,因此也被称为“死门”。
朝阳门面东而立,气势宏伟,是运粮食用的。阜成门是运煤炭的。东直门是最平民化的,平时走百姓的车,运输的东西也以木为多,所以称为“木门”。
安定门还承担着一项不太光彩的任务-运粪,老北京由于居住的人很多,家家户户都要排便,于是乎,就有人专门干掏粪,收粪,当然还有人偷粪,这粪都是从安定门门拉出去的。
西直门走水车,皇帝觉得宫中的水不好喝,就派人去玉泉山上取水,从西直门过,由于皇上要喝当天的水,所以取水的人出发的早,西直门也因此成为了一天最早打开的城门。
崇文门走酒车和其他货物,进京赶考的人也是打崇文门进去。
天安门很多人都去过,但一般人不会注意到这么一个细节:天安门的城门洞是圆形的,地安门的是方的。这是古人讲究个天圆地方的说法。
看到这里,您大概就能明白陈升歌词里的含义了,那些忠诚的将士,即便是化成了魂,依然在遵循着清王朝的祖制。
西单
西单名称的由来呢,和东单一样,就是因为牌楼。
历史上西单由于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购物娱乐逛街的重要商圈,是年轻时尚的聚居地。
附近有很多大型的商场,比如大悦城汉光君太百货等等。来西单以年轻人居多,尤其是过圣诞节情人节的时候,有谈异地恋的小男女,有来北京漂泊打拼的外地人。
西单总体的定位还是很亲民的,所以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来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这里很包容,就如包容它的北京。
曾经有个女孩经常在西单的过街通道里,弹吉他唱歌。
2008年的年底,天气很冷,差不多到过年的时候了,那天她唱的是《天使的翅膀》。
所好的是,那天她的翅膀终于来了,那天一个网络推手把她的视频放到网上后,“西单女孩”一度很火,据说现在自己创业身价过亿了。
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城市,传统、包容、宽厚、现实。每天在这里做梦的人有千千万万,真正能走出来的,恐怕也只有那些不敢在深夜早早睡去的人,而且万里挑一。
在西单牌楼东北角还诞生过一个北京老字号-天福号酱肘子。
据说,天福号的成立还有一段故事。
乾隆三年,山东掖县人刘凤翔带领孙子来京谋生,与一山西客商合伙在西单牌楼东拐角处开了一家酱肉铺,经营酱肘子、酱肉和酱肚等。
但店堂狭小,无名无号,所以一直不景气。
不久,山西人撤股,由刘家独自经营。
一天,刘凤翔到市场进货,见旧货摊上有一块旧匾,“天福号”三个颜体楷书,笔锋苍劲、有力。
刘凤翔认为这字确有功底,并含有“上天赐福”之意,正好用作字号来招揽生意。于是他买下牌匾,回家稍加油饰,悬于自家小店门楣上,果然气派非凡,顿使小店生辉。
从此一些文人墨客常停留在店前品评“天福号”三字的书法,顾客渐渐多起来。
小店以此命名后,生意日渐兴隆。“天福”果然降临。
过去的熟肉铺都是夜间制作,白天出售。有一次,刘凤翔的后人刘抵明夜间守灶,不料睡着了,肘子煮过了火。不料刑部一位官员吃过后,连声称好。
刘抵明如法炮制,结果大受欢迎。
此后,刘抵明就在这锅肘子制作过程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并在选料、加工上越来越严格,酱肘子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
慈禧太后尝过这酱肘子之后,也很欣赏,并赐给天福号一块进宫腰牌,规定每天定量送入宫中。
从此,天福号的酱肘子就成为清王朝的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