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会》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关于白事的故事集,作者自然。作者的名字和文风特别一致,语言很口语化,就像和你面对面的说话,但是又没有口语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重复、啰嗦,每个故事都很简洁,点到为止。
最初看到作者自然的文章是在豆瓣,当时还没有结集出版,初见就被惊艳了一下。虽然里面的天津味似乎不太称“惊艳”这个词,但在中国社会一般不太谈“死亡”这个话题的大环境下,作者的直面和思考也就格外动人。
结集出版的故事集一共有47个小故事,都是以大了的语气和视角叙述的。大了(liao,第三声)是现在天津话里对白事组织者的称呼,故事的叙述者就是一位从小跟着父亲出入白事场合,长大后接父亲的班做了大了的人。白事的对象有人有狗,有男有女,有老人有年轻人,有意外突来有事先知晓,有主动选择有束手无策。
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切身体会到“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在这样不同寻常的背景之下,才越显得一些人的可贵,一些人的荒谬。
让人觉得可贵的讲述中有两个故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位是老伴去世坚持简单操办的老奶奶,很柔和却很坚持不理会办白事上一些民间的规矩,没有子女于是老伴去世后就住到养老院里,连自己后事也想好请这个大了办,特地打电话客客气气地告知对方。一位是生了病的老师,觉得同学们缺乏死亡教育,对告知家长后愿意来参加的同学开了一堂死亡主题的班队课,每个人给死亡写一首诗。其实这些事情也不算是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大事,作者的表述也淡淡的,但是这些人的坚持、尊严、心里坚持的光和那一点骄傲就很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人,死亡的黑也会被他们照亮的。
荒谬的就不说了,平时八点档的坊间新闻也并不少,例如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对待,等人走了却比着大操大办,整个白事不是为了送死者却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或是借机敲诈一笔,这样的人除了觉得他们糊涂,作为外人也不好说些什么,但是这样的人却倒也促使我们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死了又怎么样呢?
日常生活里要是和谁谈谈“死”这个话题,十有八九把你当神经病,要么也是多少有些忌讳的。偏偏我还挺愿意探讨探讨的,然而不想让对方尴尬,也没怎么找到合适的聊天对象。
托计划生育的“福”,我是绝不敢死的,至少不会轻易地主动地去死,尚在襁褓里的婴儿夭折固然是让人痛心的,但是说句薄凉的话,父母尚年轻,生理心理上都恢复的快些,而自己已经成年,活着也是一种责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我是幸运的平平安安到了现在,将来呢?抑或是有一天年纪到了呢?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够记住我,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我曾经来过?再多想一层,我和别人的区别又在什么地方呢,如果我有一天面目全非,我还是我吗,平时接触的人又能否分辨出我是我呢?
就像作者自然借着大了的口说的,讲述这些事“起码让我们想一想活着的价值”。《白事会》每个故事都着墨很轻,用一个淡然的角度去讲述,即使是悲伤、泪水也是有节而克制的,但每一个人物都很形象、很直观。一个小故事看完,也许会觉得故事里的人儿可怜、可恨或可敬,但是整本书看完,会让人想起那些曾经出现在自己生命中却又逝去的那些人,那些真正跟你的生命有过联结的人,会让人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会意识到死就是死亡了,活着至少还可以选择如何活下去。
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活着真的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到了死亡真正降临的那一刻,一个人一辈子活着的意义不也就完全体现出来了么。因此,努力活着吧,这样在死亡到来之时,才不会后悔,才不会发现无法交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