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做客浙江经视录制了一档以“阅读”为主题的节目,在和主持人以及另一位嘉宾聊天的过程中,又整理了自身对待阅读的看法,也产生了新观点,在这里用这篇文章分享下。
功利性的阅读有没有错?
节目中主持人问道我们对待功利性阅读的看法。我个人可能更喜欢“目标性阅读”这一表述,其实“有所求”的阅读基于人们在职场或其它方面的需要,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如果有着明确的诉求,往往在阅读过程中内驱力会更强。比如有的人有管理时间的强烈诉求,于是会去翻看“时间管理”类的书籍,在这种导向下,他认真读完这本书的概率就会更高。
但是功利性阅读带来一种不太好的现象:尤其是在机场或者高铁站,我们会看到摆在最显眼处的,都是“如何在职场中快速晋升”之类的书名非常讲究短平快的书籍。这类书的内容往往比较水,只是点到问题的表象,却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读太多这种强调捷径追逐热点的书,我反而觉得容易弱化一个人的深层思考能力。所以,功利性阅读带来了一个挑战,就是我们对待书籍的筛选能力往往要更强。
心灵鸡汤要不要读?
主持人还提到,当下心灵鸡汤类的书籍特别热门,我们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其实曾经,我有一种比较武断的看法,觉得读心灵鸡汤浪费生命。因为它们给读者灌很多情绪上的温暖剂,但不太能解决实质问题。不过最近我会觉得自己的这一看法太片面,就如村上春树说的,每个人的跑步都自有其步调和时间性,其实阅读也同样。在我们人生某一阶段,我们可能很低迷很痛苦,我们的内在和情绪需要被满足。所以这个阶段来说,心灵鸡汤的书籍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一些理性的知识类书籍反而比较无效。所以,每个人的读书其实是非常具有私人性的,根据自身所处的阶段和状态来读书,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为什么也要不求目的的读书?
节目过程中,我们三个人都比较认同的一点是:一定需要不求目的的读书。有一些经典书籍,为什么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久不衰,因为它们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你会发现,人类的历史中,原来一些精神上的思索是常态,一些困惑和盲点不只我们才有,阅读这类好书,就是跨越时间性,和作者甚至最终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所以,阅读经典往往要慢慢读,安静读,用心读,太抱有功利心反而失去了欣赏的能力。
而且,读书的过程其实也是构建我们生活方式的过程。在快速的社会节奏中,阅读能帮我们找到慢的感觉和自由。当我们沉下心来,一页页的翻着纸质书籍,触摸着纸张的纹理,闻着印刷的书气,我们会感受到时间的静止和内心的平静,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从容愉悦感。这种感觉是迅速的刷着公众号文章或者微博所无法得到的。所以,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曾经读过的书的确是对的,之前和一位创业圈的老前辈在聊天过程中,他就说到:“人到了一定年纪,阅无数人之后,越来越能在第一眼判断出一个人爱不爱阅读和思考,是不是能聊的人。”
在整个节目过程中,提及到一个阅读数量的问题:读的书是不是越多越好?这个问题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专门分享下我曾经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