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柳州,人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螺蛳粉。自从2012年在《舌尖上的中国》出道以后,螺蛳粉让不少同样喜爱“重口味”的吃货们一吃入魂。
在网络上,有无数猎奇的小吃因为种种原因爆红过,却很少有能像螺蛳粉一样拥有如此现象级景象的食物。或许,柳州人自己都想不到,可以将面前这一碗路边摊最常见的螺蛳粉做到近百亿的网红产业。
螺蛳粉的过度出名,导致人们对柳州的认知一直停留在一个小吃。但实际上,柳州真正的“网红”是其工业制造。神车五菱便是在柳州生产而出的。
柳州,简称“柳”,别称壶城、龙城,是广西的副中心城市。柳州作为西南与中南、华东、华南地区的重要铁路枢纽,素有“桂中商埠”之称,也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门户的重要节点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和核心城市,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基地的城市。
柳州的工业能力在抗日期间便开始积累,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柳州不仅仅建设了简单的机械化,同时也开通了中国铁路。有这样的基础,柳州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完成了简单的机械化。在随后的时间里,柳州还建设了十大重点项目,包柳州钢铁厂柳州热电厂,柳州水泥厂和柳州机械厂和柳州化肥厂等等。这些企业后来就成为了柳钢、柳工和五菱等民族企业。
柳州的工业发达,还不仅仅是因为基础雄厚,其交通优势也非常突出。柳州境内有五条铁路交汇,分别是湘桂铁路、焦柳铁路,黔桂铁路、衡柳铁路和柳南城际铁路。对柳州工业影响最大的当属焦柳铁路,这条铁路北起河南焦作站,南至柳州站,是我国三横五纵干线铁路网的一纵,是豫煤和晋煤南运的重要通道,可以为柳州工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支撑。
同时,柳州港是广西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沿着柳江顺流而下,在象州石龙镇与红水河交汇,可经梧州、广州出海,可常年通航500吨级船只。铁路和水路相结合,北上可到达大陆的腹地,往东南可出海。
柳州一方面有相对西南大片地区较发达的工业,另一方面又身居地区性铁路枢纽,有能力快速发送产品,所以一时间百业兴旺,制造从钢铁水泥到日用品近百种畅销商品。在老工人的回忆中,那时的柳州“什么都造,什么都赚钱”。
除了区位优势,柳州市政府对汽车工业也是非常重视。2015-2020年,柳州市财政累计安排6.12亿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基地建设,对列入工信部推荐目录的柳产新能源车给予每款50万元奖励,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充电桩按功率补贴。柳州可谓是要钱给钱,要地给地,非常有魄力。
以五菱为例,它的前身就是1958年成立的柳州动力机械厂,是从柳州机械厂分化出来的,那是第一代的五菱人。之后国家战略需求的改变,这个厂改名为了柳州拖拉机厂,开始专门从事制造国产拖拉机。当时的生产条件困苦,工人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启了柳州制造的第一段光辉岁月。
后来,随着拖拉机的没落,工厂面临倒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柳州拖拉机厂毅然进行了转型,开始专攻汽车领域。受到当时技术的限制,五菱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就是制造实用、便宜的,适合中国人的汽车。
后来,五菱经过合资,汽车工业快速增长,产能不断加大,制造出来的国产神车五菱宏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7年卖出400万辆,销售记录至今难以被打破。
可以说,五菱的发展,得益于柳州的大环境和富有智慧的决议。而柳州的大环境自然也不仅仅只催生出五菱这样的汽车产业,还有如宝骏、景逸、风行等自主品牌。
从第一辆车到第一炉钢水、第一台推土机、第一袋螺蛳粉、第一台空调……许多关键突破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沉淀,让工业精神越发厚重、强大。当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柳州独有的工业思维,成为柳州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第一公式”。
目前为止,柳州依旧保持保持中国汽车产量第三的地位。且不说排在前两位的是上海和重庆这样的直辖市,排在后两位的是武汉和广州两个省会城市。这第三的位置,已经非常值得自豪了。
柳州当前的成就,既是对上一代工业遗产的继承,更是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升级的结果。但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远离东南沿海工业带的内地中型城市,铁路枢纽的优势已经不足以抵消远离东南沿海工业带的劣势。并且,柳州的“工业城市”之名,早已被跟唐山、遵义等城市比了下去。
作为较早起步的柳州工业,已经步入了中年期的后半场,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哪怕现在投资更多,也不能改变太多的东西了。既然目前柳州的工业已经落后了,那就意味着柳州失去了发展的主力。同时,之前区位的优势也逐步不再明显,在广西的地位也将持续下降,成为南宁和桂林两大铁路枢纽的夹心层。
现在柳州已经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如果开过了,就只能到下一个10年才有机会了,该如何走呢?看看今后柳州的进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