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将自我的评价权交到别人手里,什么好不好看!什么对不对!什么是不是!
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评价陷阱
突然发现我好像没有那么执着了。“一切的根源都源自于自己,你就是问题的中心,你便是答案的源头”看似是一句点醒梦中人的话语。
我读懂它,确实经历了种种内心的劫难。回到问题本身,“身外无物、身外无理”原来
我过去迷恋追求对错,追溯问题的根源。
一幅画、一次对话、一次沙盘,我总迫切想要读懂自己,读懂ta,好像只能这样我才有了居高临下做判断的能力。
在和老袁的这段关系中,我总用自以为是的知识和理解,去揣测他、编排他。撕开他的面具,有一次我甚至用了一篇文章去撕开他的假面,他看了之后,愤愤不平。说不出来哪里不对,也说不出来哪里对,那种堵在心口的感觉让两人都很不舒服。
他跟我说:“生活如果都像我这样去思考这么多,你不累吗?”
当时我高高在上,并不理解。心想:你就是被读懂了的愤怒。并还满足了我窥探的欲望。而恰恰那段时间的关系并不融洽。
只是我还没有意识到,我为什么要去追溯他背后的心理,是因为我在这段关系里面的安全感、被爱的感觉遭遇到了忽视,而一味的把视线投入对外界做出的反应。这或许还包括了我对事物和自我的掌控欲,自卑的反应。
当我再去理解“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那种感觉就好像是打开了一扇窗,看见了更广阔的蓝天。
我不再计较他的行动,更加感恩他的付出;我没有组织好的话语不再脱口而出,说明我一定没有考虑好、或者领悟彻底。我更喜欢听别人说了,而不真正代入ta,而是内观自己的反应。
在关系当中,面对情绪化特别严重的孩子,我通常会尝试拉一把家长或是这个家庭,或许就是这一拉使我越界,或是承担让自己更重要的责任,背负更大的压力。或是加剧对方的痛苦,因为ta需要承担我的期待。这也不是很明智的选择。不加指导的陈述事实比善解人意的慰藉劝告能够更加有效。
我将事实告诉他,接下来怎么做,我相信他会有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