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及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儿童有许多坏习惯,比如不爱整洁,不讲卫生,作业马虎,书写缭草,随地吐痰等
于是,我们便会去引导和教育他们:你这是一个坏习惯,应当改正,你应当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完成或做这件事。
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均会接受并立即改正。可是,一旦没有旁人或外力的帮助与督促,大多数儿童会按照以前的不良习惯行事。或者,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去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可是往往收效甚微。
为什么一个儿童要改掉一个坏习惯或不良行为那么难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习惯的形成。我们说习惯,是一个人或儿童在长期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中逐渐养成并固定下来的一种行为或思维方式。儿童之所以有这样的习惯,是因为儿童一开始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某种他想要的结果或愉快的后果,这种行为的后果导致了该行为以后发生的频率的高低。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儿童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一操作性条件反射。
儿童获得这种行为方式的愉快后果后,他会不断重复这个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是他经过"学习"并逐渐固定下来的,对外在事物作出反应的简便易行方式。
简单地说,长期的行为导致了固定的习惯,并在他的大脑相应区域形成兴奋灶。这就是一个儿童形成好习惯,或者坏习惯的过程。
一个行为,按照他以前的方式做,他就感到简便易行,轻松愉快。如果不按照他固定的方式做,我们想去打破它,他就会感到别扭、不愉快,甚至痛苦,在他的大脑区域产生相应的阻抗。
这就是要改变一个坏习惯,建立一个新的,良好习惯困难不易的原因。当然,养成一个好习惯也不容易,它需要不断地巩固,强化,从而一直保持下去。
比如我班有一个孩子,在入学前养成了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习惯。为了保证一年级孩子的安全,我禁止他下课后到学校小花园危险的地方去玩。因为那儿不仅有安全的隐患,而且由于距教学楼较远不易听到上课铃声,容易导致上课迟到。
我毎次跟他说后,他都答应得好好的,可是一下课,他就会不由自主地往那儿跑。每次犯错后,我问他知不知道老师是不允许去哪儿的?他说知道。我说你知道还往那儿跑?他说他控制不住自己。
这就是曲型的由习惯影响和控制着他的一个孩子。由于他学前比较自由,散漫,受到的约束较少,所以一下子让他不去跑,不到外面的世界去,他是很痛苦的。
尽管他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习惯导致的带给他的快感远远战胜了对他的要求,约束,再加上儿童本身大脑额叶部分皮层控制自我行为区域神经发育的不完善,所以他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老师的要求。
老师的批评,教育,甚至一些惩戒的手段与已经固化的行为习惯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如若要改变这一行为,非得有一个人随时把他盯住才行,从而打破他固有的行为方式,建立新的行为方式。这个过程,应该需要很长时间才可。
这就是我们很多儿童一而再,再而三地就同一个问题、习惯犯同样错误的原因。所以说,建立一个良好的习惯不易,但是,改掉一个坏习惯,重新建立一个好的习惯更不易。
那么这样说,是否儿童就难以改掉坏习惯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的家长付出的时间足够,耐心足够,持续的时间足够,要改掉儿童的坏习惯不是没有可能。
它需要你对儿童先前行为的否定,辅以适当的惩戒,再加上你对新的良好行为的肯定,辅以适当的奖励,评价等,这样就会逐渐建立一个好习惯。20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