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来说,“查漏补缺”自然是好现象,但是在心理领域,这可能扭曲人的注意力,改变人的认知模式。
本节介绍七种效应:恶魔效应、光环效应、存肢效应、超限效应、美即好效应、空白效应、蔡加尼克效应。后三种特别值得重视。
1与2: 恶魔效应。其实它与光环效应一样。就是强调我们在对别人的品质和能力下判断时,容易有“爱屋及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或是“憎其人者,恶其余胥《说苑·贵德》”的思维。容易因为别人某方面的恶劣,对其所有方面从能力至道德,从思维到外表的全方位厌恶。有时甚至特意站在其对立面,把其想象成恶魔,不愿跟其保持哪怕一点点的共性。而光环效应则相反,喜欢某样人和事物,就不存在任何质疑,迷信盲从。
这个原理说出来后,大家都能意识到不合理。但是身处其中,却很难摆脱。因为“在某些方面赞同,又在某些方面反对”其实是一个很费脑力的事。但是,为了不要让自己轻易陷入愚蠢的判断之中,可以从小事开始练习这种“就事论事”的能力。举例来说,挑选一个自己很喜欢的偶像,努力列出他的几个缺点;或是反过来,选择自己十分讨厌的某物,努力列出其几个优点。而且这个优缺点必须是自己“真心”认可的,而不是像应付某些任务一样写一些看似正确自己却不认同的东西。然后再次接触喜欢和厌恶的事物时努力提醒自己列出的优缺点。时间长了,或许会有摆脱“恶魔与光环效应”的习惯。
3 存肢效应。简言之,失去才懂得珍惜。或者说,失去的东西显得格外珍惜,以至于忽视了还有的东西。这类似于前面的“近因效应”,但却更加强烈。失去带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更加深刻,也更容易让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最典型的就是“失恋”,许多人会长时间精神恍惚,甚至轻生。
不过一旦点明,我们也就能意识到,“失去”的往往远远少于“留下”的,生活的整体状况并不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而且经济学中也讲究“沉没成本”不应算作成本,失去的东西已经不可控,不应过多考虑。
4 超限效应。生活中最生动的表现,就是“逆反心理”。因为某类信息和刺激过多,内心产生“厌恶”的感觉,有意抵制甚至是麻木。
凡事讲求一个“度”,一旦超过了忍受极限,再美好的事情也会变得讨厌。浓度太高的香味会变成臭味,甜度太高的食物可能有苦味,哪怕只是喝水,超量也会让人中毒。
在教育领域,这个现象更为人熟知。大多数学生可能都经历过无穷无尽的劝诫与教训,而成为了家长之后又重蹈覆辙。我们可以理解家长与老师的焦急和渴望,但也应该理解,孩子和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可能并没有那么多,过多的刺激并不能真的激发他们的思考,只能让人觉得烦。成年人尚且讨厌啰嗦与训斥,更何况孩子呢。
超限效应也被戏称为“自杀者帮凶”,不仅能毁掉人在某方面的兴趣和动力。在全方位,高强度的“超限”下,甚至可以毁灭一个人。